第六章 商鞅之死(第3/8頁)

在齊軍營地中,龐涓命人仔細清點了齊軍做飯時留下的灶眼,得出一個結論——田忌和孫臏率領的這支部隊,不下十萬之眾。單從人數上講,雙方勢均力敵。但是,齊軍甚至沒跟魏軍接觸就跑了,除了怯懦,似乎找不到其他理由。

“孫臏這小子,還是不敢和我正面交鋒啊!”

龐涓心裏暗自得意,命令全軍緊跟齊軍,尋找機會決戰。

追了一天,龐涓再度清點齊軍留下的灶眼,驚奇地發現,齊軍竟然減員一半,只剩下五萬多人了。

第三天晚上,龐涓再去數灶,判斷出齊軍僅剩不到三萬人。毫無疑問,齊軍一路北竄,一路不斷有人開小差。只三天的時間,便逃亡了六七萬人。

這裏已經臨近齊魏邊境。龐涓看著那些星羅棋布的灶眼,突然產生了一種擔心:再有兩天,齊軍就將逃回國內,下一次再在戰場上遇到孫臏,就不知道是什麽時候了。

十二年前在桂陵被俘的恥辱,一直深深烙在龐涓心上,甚至連睡覺都會時常夢到當時的情景。但他始終堅持一點,當年如果不是孫臏狡詐地藏在暗處,讓他放松了警惕,他絕對不會輸那一仗。

這就好比獅子正與狗作戰,藏在草叢中的毒蛇卻出其不意地咬了獅子一口。

他要向世人證明,他就是那頭威震天下的獅子,而孫臏不過是一條陰險狡詐的毒蛇。獅子有可能因為一時疏忽而被毒蛇咬傷,但是如果來一場面對面的決鬥,獅子一定會將毒蛇碎屍萬段。

這一次,就讓我們之間的恩怨作一個徹底的了結吧!讓世人知道,我龐涓才是鬼谷子最得意的門生,才是天下第一兵法家。

帶著這樣的想法,龐涓命令步兵就地安營紮寨,自己和魏申只帶著數千名精銳騎兵,快馬加鞭去追擊齊軍。

他沒有意識到,這樣一來,他又犯了和上一次同樣的錯誤。

龐涓輕裝前進的第二天,來到了齊、魏、衛三國邊境一個名叫馬陵的地方(今山東省範縣)。

馬陵道路狹窄,地形險惡,路的一邊是山林,另一邊是深溝。龐涓抵達的時候,已經是黃昏。數千名騎兵不得不下馬,排成兩列縱隊蹣跚前行。

突然間,先頭部隊停了下來。龐涓跑到前面一看,原來是一棵大樹被砍倒了,橫在路中間,將道路擋得嚴嚴實實。

“還愣著幹什麽?趕快把樹搬開!”龐涓吼道,“齊軍這點伎倆難道就能擋住魏國武卒的步伐?”

“上將軍!”有人小聲說道,“這樹有點古怪。”

龐涓走上前,暮色中,只見那樹的中段有一片樹片被剝掉,露出白白的一塊,而且似乎還寫著一行字。

龐涓滿懷疑惑,命人點燃一個火把,就著火光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道:“龐涓死於此樹下……”話音未落,無數弩箭飛來,射得魏軍人仰馬翻,亂成一團。

所謂士兵逃亡減灶,原本就是孫臏故意安排的假象。事實上,從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起,孫臏就給龐涓設下了一個局。他通過不斷的戰略欺騙,牽著龐涓的鼻子,一步一步來到他早就挖好的陷阱中。

在這個陷阱周圍,埋伏了整整一萬名弓弩手。數千名魏軍就算插上翅膀,也飛不出齊軍的包圍圈。

龐涓見此情景,萬念俱灰,拔出寶劍,自剄而亡。龐涓一死,魏軍更無鬥志,紛紛放下武器投降,魏申也成為齊軍的俘虜。

龐涓的遺言只有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意思是,終於讓這小子成名啦!

他至死都認為,孫臏不過是僥幸贏了他。

寫到這裏,有必要對田忌和孫臏的“後事”作一番交代。

據《戰國策》記載,馬陵之戰後,孫臏問了田忌一個問題:“將軍有意幹一番大事業嗎?”

田忌心裏一驚,問道:“軍師所說的大事業是……”

“將軍與成侯(鄒忌被齊威王封為成侯)的矛盾,齊國皆知。您若沒有立功倒也罷了,偏偏您兩度打敗龐涓,聞名於天下。成侯本來就視您為眼中釘,這一戰之後,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您現在這樣回去,只怕是兇多吉少。”孫臏仍舊是不緊不慢的語氣,田忌聽了,卻出了一身冷汗。

“依在下之見,您現在手裏握著十萬大軍,將士們都視您為神明,甘願為您犧牲性命,您切不可束手就擒。可派一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兵把守主地(今山東省淄博)。主地道路狹窄,車輛只能勉強通行。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便是老弱病殘,也能以一當十,萬無一失。然後您背靠泰山,左有濟水,右有高唐,輜重可直達高宛(今山東省桓台縣),再派一支精銳的車騎部隊奔襲臨淄,則整個齊國都在您的控制之下。到那時候,成侯必定出逃,齊侯也只能聽命於您——這就是在下所說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