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鞅之死(第2/8頁)

意思是,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魏惠王卻沒有曹操的智慧,他完全被秦孝公的誠意打動了,樂滋滋地接受了衛鞅的建議。

他就沒想想,秦孝公能對他安什麽好心嗎?

不久之後,由魏國召集的諸侯大會在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召開。宋、魯、衛、鄒等國諸侯參加了會盟。秦孝公沒有食言,派公子少官前來祝賀。

就在這次的會盟上,魏惠王“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牌,從七星之旖”,也就是擴建宮室,制作王服,豎立天子的儀仗,過足了當天子的癮。

同時他也犯下了即位以來第三個大錯。

第一個大錯:不聽公叔痤的建議,既不重用衛鞅,又沒有殺掉衛鞅,以至於其為秦國所用,成為魏國最大的威脅。

第二個大錯:誤以為孫臏裏通齊國,判處其刖刑,結果孫臏果真為齊國所用,在桂陵大敗龐涓。

這第三個大錯,是最為嚴重的一個:中了衛鞅的嫁禍之計,妄自尊大,自立為王,成為天下人的公敵。

逢澤之會的消息傳開,第一個不樂意的就是周顯王。

周顯王在位的年代,因為內部權力鬥爭,王室實際上已經被一分為二,即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各自為政。饒是如此,周天子在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所有諸侯從理論上講都是他的臣下。在歷史上,即使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這樣的一代梟雄,立下過蓋世奇功,也不敢挑戰天子的名位,反而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爭當王室第一忠臣。現在這個魏罃,祖上不過是晉國的臣子,當上諸侯也才三代,仗著手頭有些兵甲,竟然妄自稱王,真是太狂了!

作為魏惠王的盟友,韓昭侯也不樂意了。三晉本為兄弟,一同封侯,互相是平等的主體。現在魏國稱王了,韓國豈不是比魏國低了一等,往後這交道還怎麽打?

韓昭侯公開宣稱,不承認魏國的王號。

齊國和楚國,不消說,很樂意看到魏惠王幹這種得罪天下人的傻事。而魏惠王接下來的行為,又進一步加重了天下人對他的反感。

公元前342年,他有些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韓國的進攻。

馬陵之戰,龐涓殞命

魏軍以穰疵為將,在南梁和霍城(均在今河南省汝州)打敗韓將孔夜,遂長驅直入,逼近韓國的首都新鄭。

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威王求救。

齊威王仍舊是召開會議,聽聽諸位大臣有什麽意見。在救不救韓國的問題上,大家的意見是統一的,那就是一定要救。但至於何時出兵相救,則發生了分歧。

大夫張丐認為,遲救不如早救,如果齊國不及時出兵,韓國很有可能屈服於魏國的強大壓力,臣服於魏國。

田忌則認為,韓國雖然戰爭失利,實力仍然存在。齊國如果現在就貿然介入,等於替代韓軍接受魏軍的進攻,反而有可能受制於人。不如先靜觀待變,等到韓、魏兩軍都筋疲力盡了,齊國再出手救援韓國,可以事半功倍。

田忌的觀點其實就是孫臏的觀點。回想起來,上次魏軍圍攻邯鄲,孫臏也是不緊不慢。他很清醒地認識到,邯鄲或者新鄭陷落,並不是什麽不得了的事,重要的是打擊魏軍的有生力量。

“可是,”張丐反駁道,“一旦韓國失去信心,投降了魏國呢?魏國的力量豈不是更加強大,對齊國的威脅豈不是更大?”

關於這一點,田忌也想到了。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可以派使者去新鄭,向韓侯表達救援之意,堅定其抗敵的信心。至於什麽時候發兵,不要急著給他一個準確的日期,讓他知道我們不會坐視不理就行了。”

換而言之,先給他們畫張餅充饑吧!

齊威王采納了田忌的建議。說來也怪,韓國人收到齊威王開來的這張見票不付的支票,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士氣立馬高漲起來。半年之間,韓軍組織了五次大規模反攻,結果……全失敗了。

公元前341年春天,當魏、韓兩軍打得筋疲力盡的時候,齊國終於出手。

這一次出手仍然是田忌與孫臏這對老搭档,用的也是“圍魏救趙”的老計謀。齊軍再度越過宋、衛邊境,直撲魏國首都大梁。

與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魏國國內並不空虛。魏惠王馬上派太子魏申為統帥,龐涓為上將軍,帶領十萬大軍迎擊齊軍。

當然,所謂太子為統帥,不過是掛個名來見習罷了。軍中一切事務,還是由龐涓全權負責打理,再以太子的名義發號施令。

事隔十二年,鬼谷子的兩位門徒再度刀兵相見。

齊、魏兩軍在平陵附近相遇。龐涓擺開陣勢,正想大幹一場,卻突然得到情報,齊軍已經拔寨起營,向北逃竄。

龐涓一時沒弄清楚孫臏葫蘆裏究竟賣什麽藥。他小心翼翼地派出小股部隊,前進至齊軍營地,確認沒有埋伏之後,才率領大部隊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