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蘇秦遊說六國

公元前332年,率領秦軍攻占雕陰、斬首八萬、俘虜龍賈的秦將名叫公孫衍,也就是當年向魏惠王誇下海口要提二十萬大軍直搗臨淄的那位犀首將軍。

公孫衍為何離開魏國投奔秦國,史料沒有記載。後人只能推測,因為惠施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主張用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以至於公孫衍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用腳投票,跑去為秦惠王服務了。

繼吳起、商鞅、孫臏之後,魏國的人才流失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公孫衍到秦國後不久,就被秦惠王封為大良造。這個職務,原來是由商鞅擔任,相當於秦國的相國。

公孫衍英勇善戰,又熟悉魏國的情況,這也是他能打敗龍賈的主要原因。

雕陰之戰的第二年(公元前331年),秦軍以樗(chū)裏疾為主將,從函谷關出發,沿黃河南岸東進,先後攻取魏國重鎮曲沃和焦城(均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並將曲沃作為進攻中原的據點。

曲沃是晉國故都,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大城。曲沃的陷落,無疑又給了魏國沉重一擊。迫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魏惠王不得不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將河西郡拱手還給秦國。

這一年,距公元前408年吳起攻取河西,已經整整七十七年。秦簡公、秦獻公、秦孝公幾代秦人收復河西的夢想,終於在秦惠王手裏得到實現。

但是,秦惠王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收復河西了。

公元前329年,秦軍又從河西渡過黃河,攻取了汾陰(今山西省萬榮)和皮氏(今山西省河津)。

楚國也趁火打劫,從南方發兵進攻魏國。魏國的形勢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一個名叫張儀的魏國人來到了秦國首都鹹陽。

蘇秦刺股苦讀

說到張儀,必須先說說蘇秦。

前面說過,鬼谷子一生收了四位門徒。龐涓、孫臏學的是兵法,還有兩位學的是縱橫捭闔之術,他們就是張儀和蘇秦。

蘇秦是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人,會說一口流利的雒邑方言。從鬼谷子門下出來後,他在外遊歷了好幾年,將身上的錢花光了,才窮困潦倒地回到家裏。

雒邑這個地方,自周朝建立之初便是大城,周平王東遷後又成為周朝的首都,至當時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王室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後,雒邑成為了東周國的領地,仍然保持了“王城”的稱號。

生活在雒邑的人們,有一種強烈的末世感,對於一切理想和抱負,他們總是不屑一顧。

“我們周朝人,自古以來腳踏實地,以工商業為生,如果能夠獲得二分的利潤,就心滿意足了。可你偏偏不務正業,去學什麽辯術,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一把年紀還一事無成,你這是何苦呢?”

說這些挖苦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蘇秦的大嫂。大嫂是家裏的持家人,負責每天買菜做飯。蘇秦回家之後,什麽事都不幹,也不出去找工作,成天捧著一卷書在房間裏啃,她的意見最大。

當然,也不只是她一個人有意見。蘇秦的兄弟姐妹,甚至妻妾對他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都表示難以理解,言語之間,時不時便冒出一句冷嘲熱諷。

“你說你有手有腳,成天吃閑飯,難道就不覺得害羞嗎?”有一天他的老婆這樣說道。

蘇秦一言不發,心裏卻在想:我埋頭苦讀,學了一身本領,如果不能用它來換取功名利祿,又有什麽用呢?

恰巧這個時候,東周國人想種稻子,西周國人占據了水渠的上遊,築壩截流,就是不給東周放水,周顯王為此很憂慮。蘇秦自告奮勇,前往西周遊說。見到西周國君後,蘇秦便說:“您搞錯啦!您現在不放水,是幫東周的忙。他們現在種的都是麥子,沒有其他的作物。您只要一放水,就會破壞他們的莊稼,讓他們顆粒無收。他們肯定會改種稻子,那時候您再以斷掉水源相威脅,他們就只好乖乖地聽命於您了。”

在蘇秦的勸說下,這件事很快得到解決。蘇秦因此在周顯王那裏得到一筆賞賜。但是,當他企圖以此為契機躋身於王室小朝廷的時候,卻被周顯王警惕地拒絕了。

原來幾位王室重臣都對周顯王說,蘇秦不過是有點小聰明,如果讓他擔當大任,只怕要鬧出笑話。

周顯王本來也沒什麽抱負,只想過幾天太平日子,對蘇秦的縱橫捭闔之道一點也不感興趣,於是順水推舟,聽從了重臣們的建議。

然而,經歷這件事之後,蘇秦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所謂人君,只要你揣摩透了他的心思,就能夠像指揮木偶一樣指揮他,沒什麽了不起的嘛!”

揣著周顯王給他的那筆賞賜,蘇秦收拾行裝,來到秦國遊說,想向秦惠王介紹連橫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