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武王之死(第4/10頁)

公仲朋覺得這主意不錯,果然獻給周赧王一座城池。

周赧王得到城池,馬上又派使者對秦武王說:“我們跟韓國可沒有什麽瓜葛,是韓國硬要把土地送給我們,目的就是讓您懷疑我們。”

秦武王說:“那你們可以不接受嘛!”

使者的反應也很快說:“如果我們不接受,又怕韓國跟我們翻臉啊!”

宜陽大戰之前的這段小插曲,充分說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是何等熱衷於玩弄謀略——秦國遠比韓國強大,如果非要得罪其中之一的話,東周肯定會選擇得罪韓國而不是秦國。但是周赧王通過耍小聰明,毫不費力便從韓國撈到了一座城池。他也許這樣認為,得罪韓國是一種損失,但是撈到一座城池足以彌補這種損失罷!

事實證明,甘茂對進攻宜陽的困難預計得很充分。秦軍將宜陽包圍起來,連續攻打了三個月,宜陽卻巍然不動。而且時間一長,秦國國內的議論便多了起來。樗裏疾、公孫衍這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果然勸說秦武王撤兵。

恰在此時,楚懷王應韓襄王的請求,派景翠為將,率領二十萬大軍北上救援韓國。秦武王得到消息,不禁擔心起來,將甘茂從前線召回鹹陽,向他詢問戰局的進展。

國君要了解戰事,大可以派使者來往,何必把大將召回來呢?甘茂嗅出了搖擺的味道,他直截了當對秦武王說:“楚國雖然出兵救援韓國,但決不會傻到為韓國打頭陣,一定是持觀望態度,等著秦、韓兩敗俱傷。韓國也怕秦、韓大戰一場後,楚國趁機在背後插一刀。這兩個國家各存戒心,互相防備,您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秦武王說:“我倒不擔心楚軍,只是朝中有很多人擔心戰局失利,建議我撤軍,我不得不有所考慮。”

甘茂說:“大王難道忘了息壤之盟了嗎?”

秦武王臉一紅,說:“沒有。”

這次會見匆匆結束。秦武王忠實地履行了他的誓言,不但沒有命令甘茂撤軍,還從國內源源不斷地給他派去援軍。

即便如此,宜陽依然屹立不拔。

這場攻堅戰打到第五個月,秦、韓雙方都疲憊不堪。勝負的關鍵在於景翠率領的二十萬楚軍——這個時候只要他出手,秦軍必敗無疑;如果他繼續作壁上觀,則宜陽失守只是遲早的事。

這位爵至執圭(楚國最高爵位)的楚軍將領,卻一直按兵不動,讓人捉摸不透他的想法。

雒邑城內的周赧王對這場戰事也十分關注。

周赧王是打心底希望秦軍獲勝的,原因很簡單,他讓秦軍借道,又訛詐了韓國一座城池,已經大大得罪了韓國。如果韓國獲勝,他豈有好果子吃?

有一天他問大夫趙累:“秦國攻打宜陽,你覺得結果會怎麽樣?”

趙累不假思索地回答:“宜陽一定會被攻克。”

周赧王又高興又懷疑,說:“宜陽城方圓八裏,守軍十余萬,糧食足夠支撐數年之用,外圍還有公仲朋的二十萬大軍,楚國大將景翠又帶了二十萬大軍前來救援,我覺得秦國比較懸。”

趙累說:“您知道甘茂是個什麽樣的人嗎?他雖然官居左丞相,卻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個外國人,沒有安全感。他攻打宜陽,如果成功了,頂多也就是受個周公旦那樣的封賞。可是如果攻不下,他在秦國就不可能再待下去了,只能卷鋪蓋走人。秦王為了支持他打宜陽,拒絕了樗裏疾等人的勸諫,如果攻不下,他也會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所以,無論是對於甘茂還是對於秦王來說,宜陽都是志在必得的。”

周赧王說:“可是景翠的二十萬楚軍不是鬧著玩的!”

趙累說:“其實景翠的處境和甘茂差不多。他原本是一介寒士,打拼了幾十年,才做到了楚國的執圭。這次就算打了勝仗,爵位也不可能再提升;可是如果打了敗仗,就會一棒子打回原形,甚至性命不保。這也是他一直猶豫不肯出手的原因。”

周赧王說:“說不定他正準備向秦軍發動進攻呢!”

趙累沉吟片刻,說道:“您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派人去遊說景翠,讓他等到秦國打下宜陽再進兵,因為那時候秦軍已經極其疲憊,肯定會花重金向他求和,而韓國以為他此舉是為了救韓國,也會向他表示感謝。景翠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兩個國家的金銀財寶,這樣的買賣,您說他會不會幹?”

周赧王聽著,臉上露出了一絲狡詐的笑容,說道:“那就麻煩你去楚軍大營走一趟如何?”

很難說趙累的遊說對景翠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景翠自始至終只是觀望,就像是帶了二十萬人來旅遊。

其實,秦國也有人看出了景翠的用心。

據《戰國策》記載,有一個名叫馮章的人曾對秦武王說:“宜陽久攻不下,楚國肯定會乘我軍疲憊至極的時候發動進攻,那樣的話我軍就很危險了。大王不如派人跟楚王談談,主動將漢中割讓給楚國。楚王一高興,就不會進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