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武王之死(第2/10頁)

秦武王微微點頭,示意張儀繼續往下說。

“現在,齊王因為我拆散了齊、楚之間的同盟,十分討厭我。但凡我所在的地方,他必定興師征討。我在此懇請大王把我這把老骨頭派到魏國去,引誘齊國來進攻魏國。齊、魏兩國交兵,大王就可兵出函谷,裝作要討伐韓國三川的樣子,但是並不一定要進攻,只是將大軍駐紮在周朝的地界,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和天下的地圖,這才是稱王的大業啊。”

說來說去,又回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話題上來了。

秦武王雖然討厭張儀,聽了這番話卻不免熱血沸騰。他和秦惠王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權力和榮耀的欲望。換而言之,秦惠王或許對周天子還多少有些敬畏,秦武王卻只將周天子當作個行貨,如果可以的話,他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九鼎扛回鹹陽的。

秦武王甚至突然覺得,原來張儀也不是那麽惹人討厭的。如果把張儀派到魏國去,可以引發齊國進攻魏國,也算是廢物利用,總比殺了他要強。

畢竟,剛上台就殺先王的重臣,有點說不過去。

想到這一層,秦武王說道:“那就辛苦你了。”

張儀趕緊下拜領命。

秦武王又說:“既然你代表秦國去魏國,不能過於寒磣。這樣吧,寡人派魏章擔任你的副手,再給你革車三十乘,別讓魏王小瞧了咱們。”

秦武王心裏暗自得意:這可真是一舉兩得,連魏章也打發走了,從此眼不見心不煩,通體舒泰。

張儀等的就是這句話。

“代表秦國”。只要有這頂帽子戴在頭上,他便走遍天下都不怕,到魏國更是輕車熟路,不在話下。

就這樣,張儀以秦國常駐魏國代表的身份,風風光光地來到了魏都大梁。

齊宣王得到這個消息,果然興師伐魏。

魏襄王害怕了。張儀卻很鎮定,他對魏襄王說:“有我在,您不用擔心。我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齊國退兵。”

張儀派門客馮喜裝作楚國人前往齊國,對齊宣王說:“天下人都知道大王痛恨張儀,可是現在張儀被秦王趕到了魏國,您卻想方設法讓他重新獲得秦王的信任。您這樣優待他,可真讓人看不懂。”

齊宣王說:“胡說,張儀在哪,我就派兵打到哪,怎麽是讓他獲得秦王的信任呢?”

馮喜說:“您有所不知,張儀離開秦國的時候,和秦王有個約定……”於是將張儀對秦武王說過的話,又原原本本轉述給了齊宣王,然後說道,“大王興兵伐魏,正中秦王下懷。秦王一高興,說不定又宣召張儀回國了,這不是讓他重新獲得秦王信任嗎?”

齊宣王一拍腦袋:“幸好有您提醒,差點上了張儀的當了。”

魏襄王不知道張儀使了什麽招數,只知道齊國在張儀的勸說下果然退兵了,不禁對張儀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又任命他當了相國。

一年後,張儀在魏國去世,享年不詳。

魏章從此沒有記載,不知所終。

與國君盟誓:甘茂的謹慎

張儀離開秦國後,秦武王就將相國的職務一分為二,分別任命樗裏疾和甘茂為左右丞相。

甘茂原本是楚國下蔡(今安徽省鳳台)人,自幼博覽群書,精通諸子百家之說。秦惠王年間,通過樗裏疾和張儀引見,甘茂入秦為將。漢中之戰中,甘茂得到魏章配合,一舉奪得楚國漢中六百裏地,名聲大振。秦武王即位後,蜀地發生叛亂,甘茂入蜀平叛,又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了秦武王的心腹愛將。

有一段對話可以看出二人之間的關系有多密切。

據《戰國策》記載,秦武王曾經對甘茂說:“楚國派來的使臣,多半能言善辯,常常把我搞得無言以對,該怎麽辦?”

甘茂說:“這有什麽難的!如果那些會說話的人出使我國,大王就故意為難他,不讓他完成使命;如果是那些不會說話的人來了,大王就讓他順利辦完事,早早回去交差。這樣一來,楚國就不會再派那些會說話的人過來,而是派那些不會說話的,大王就可以輕松對付他們了。”

這都什麽主意?只有在關系非常密切的人之間,才有可能出這樣的點子吧!

值得一提的是,張儀雖然被排擠出了秦國,他獻給秦武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卻被秦武王全盤接受。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開始了“車通三川,以窺周室”的行動,命令甘茂出兵攻打韓國的宜陽(今河南省宜陽)。

甘茂接受了任務,但是向秦武王請求:“請讓我先到魏國跑一趟,說服魏王共同出兵討伐韓國。”

同時又提出,要庶長向壽擔任他的副手。

秦武王心想,還是甘茂考慮得周到,秦國出兵,如果能夠得到魏國的響應,就理直氣壯多了,於是同意了甘茂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