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後妃的「責任」和禁忌(第6/8頁)

升搖車乃清代民間做法,素有諺語:“關東外,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民間做法是將形如船的木搖車用長布條或繩拴住,懸於屋梁之上,離地三四尺,鋪好被褥,將孩子放進去。孩子哭鬧時,一面喂乳,一面搖車。這樣,要等到孩子滿月,才可下搖車。

大阿哥升搖車的地點選在儲秀宮後殿東次間,由太監在搖車上貼福字,首領太監執香燈前引,諳達再將大阿哥抱進搖車,經過一番繁瑣的程序,在太監誦念的喜歌聲中,大阿哥升上了搖車。(使用太監執香燈,體現的是一種程序和身份,尤其是首領太監的使用,充分反映出大阿哥的重要地位。諳達,為滿語,意為夥伴,朋友。有照顧大阿哥起居和教授啟蒙的多種職責。)鹹豐皇帝、慈安皇後、和其他一些妃嬪、太妃等位又是一番賞賜。

抓晬盤,民間稱為“抓周”,是孩子一周歲時的活動。民間是在這一天,“列筆墨玩具於前,令兒隨意抓取,以觀志向”。通過這種辦法,可以預測無知小兒將來的情趣與志向。夏仁虎有詩為證:

玉墜金匙集晬盤,犀鐘銀盒並文房。

長期武備承先烈,彤失雕弧教取看。

宮中仿此習俗,有《晬盤則例》:“每逢皇子周歲晬盤,例用玉陳設二事,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鐘一捧,犀棒一雙,弧一張,矢一枝,文房一分,晬盤一具,中品果桌一張。”档案中明確記載,大阿哥在抓周時,“先抓書,次抓弧矢,後抓筆。”不知他的志向到底是什麽,令周圍的人琢磨不清。

後繼無人之痛

說到這裏,有好多人都在探討大清皇帝在同治皇帝以後居然絕後,其原因是什麽?

皇帝婚配,從12歲開始,還是個小孩子,就要過性生活,其實很難為他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衍續後代,使愛新覺羅家族代代人丁興旺。所以,就得早行成人之禮,早婚之外,還要多娶後妃,故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說。

可是,清室發展到鹹豐帝,開始由盛而衰,同國勢一樣的發展規律。鹹豐帝的父親道光帝活了69歲,生育有9個皇子,10個公主,共19位子女。而鹹豐帝繼任前後,後妃達到18人,可謂眾多,卻只有3位子女,是個銳減的數據,其中的原因是什麽呢?

一是身體狀況,這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鹹豐帝20歲繼位,在位11年,31歲而英年早逝。他患有咳血症,而且,越到晚期越嚴重,也就是癆病,或肺病,在當時屬不治之症。即便如此,鹹豐帝對自己的身體仍不珍惜,夜夜風流,以“醇酒和女人自戕”,而且,嗜飲酒,每次喝酒必喝得酩酊大醉,每次大醉必有1—2名宮女遭到蹂躪。長期這樣,身子越掏越空,便靠飲用鹿血來壯陽。於是,各地紛紛向清廷貢鹿,即使是逃到承德期間,也是如此。

鹹豐帝像

二是政治形勢的影響。鹹豐帝在位期間,國家形勢已很糜爛了。尤其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戰火燃遍大半個中國,已令他心力交瘁。可是歷史發展到鹹豐六年(1856年)的時候,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兵近津門。通州戰爭失利後,僧格林沁看到大事不妙,提出“戰既不勝,唯有早避”的策略,要求鹹豐帝逃離京師。於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於是年的八月初八日(9月22日)上午10點,鹹豐帝帶領宮娥後妃自圓明園後門出發,逃往熱河。就是這樣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鹹豐帝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咳血不斷。

三是宮中後妃成群,宮外韻事不斷。宮中後妃自不待言,同時存在達十六七名之多,以他的身體狀況,已經是顧此失彼。即使如此,還去宮外尋花問柳。比如民間傳聞他寵愛山西籍寡婦,以及雛伶朱蓮芬的故事。朱蓮芬,擅昆曲,歌喉嬌脆無比,且能作小詩,工書法。鹹豐帝愛之愈甚,視若明珠,龍體自然大受損害。

鹹豐帝一生的三個孩子中,有兩位皇子,一位公主。鹹豐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日,麗妃他他拉氏為他生育了第一個孩子,這就是大公主。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嬪(慈禧太後)生下皇長子載淳。鹹豐八年(1858年)二月,玫嬪徐佳氏生下皇二子,可是不久,這位皇子還未來得及命名就夭折了,被追封為多羅憫郡王。這位憫郡王就成為大清王朝中最後出生的一位皇子,1858年,也是大清皇宮中最後一次生育的年份了,意義顯得非同尋常。但在當時,主宰清宮的帝後們並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