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殞為誰念(第6/16頁)

二、復雜而森嚴的等級特征。入關以後,滿洲貴族很快吸收了漢文化的精華。在其棺具的制作過程中,主要體現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上。在選材上,楠木、杉木的區別使用,在漆飾中,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以及內棺襯布的細微區別等,都體現了等級制度的森嚴。

在稱謂上,則更加細化。帝後之棺稱為梓宮,其中包括太後或太皇太後,而皇貴妃、貴妃、妃、嬪的棺具稱金棺,貴人、常在、答應則只可稱為彩棺了。在棺具的體量上,則等級越高,其棺具越高大,反之,則低矮。這是這時期棺具明顯的外部特征。

三、宗教內容的重要體現。其實,清代皇家崇信佛教,已毋庸置疑。但在棺具的制作上,則只能通過實物來驗證。從档案中知道,其棺具內的數層棺襯,均有陀羅尼經;在實物中,我們發現,慈禧、乾隆、淑嘉皇貴妃內棺表面均雕有梵文金剛經咒等,這些都是佛教內容在棺具中的反映。

四、高超的工藝水平。毫無疑問,皇家的棺具,尤其是帝後的梓宮,是清王朝喪禮中眾臣拜祭的中心,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一定是制作精良。首先在承做部門上,由內務府、工部等相關部門選擇天下精良的物料,再由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工細做而成。所以,這些棺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就已挖掘的棺具來看,乾隆內棺為凸雕經文,是一件十分難得的剔紅作品。慈禧內棺為陰刻,然後填金,華麗無比。

不僅如此,各棺具的密封度也很好。帝後死後,殮入內棺,外槨尚未漆飾,要供放很長時間,但無論春夏秋冬,都不能發生屍體腐臭的現象,這就要求內棺必須密封良好。孝儀皇後、慈禧太後、孝哲皇後的屍體過去多年後而保存仍很完好,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清代皇家棺具也隨著清王朝的變化,而悄悄地發生著或多或少的變化。在關外,因為常年打仗,屢次遷都,加之順治以前實行火化,其棺具無論多麽華麗,也要付之一炬,因而棺具十分樸素。康熙以後,隨著土葬的實行,棺具將永遠保存下來,因而從上至下十分重視,禮臣便依制定出各個等級。但到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對清代皇家棺具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比如用料上,就選擇了西洋漆;在外棺的漆飾上,也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次數。森嚴的等級制度有所松動了。

出殯禮儀

皇家一旦有人薨逝,宮內會馬上采取行動。先是按死者等級組成一個治喪組織,具體負責一切喪事活動。其中,皇帝、太後、皇後屬於國喪,要由禮部負責,整個國家都要有所舉動;皇貴妃以下的後宮主位,則由內務府主持,只在宮內治喪。不管哪一級的妃嬪去世,都會通知她的家人前來看視,然後才可以入殮,裝入棺槨之中,否則,在險惡的宮廷之中,沒有經過家人看過就給大殮的妃嬪,會認為是非正常性死亡。

明朝時,帝後妃死去,有浴屍後再小殮的記載,而清代,則沒有浴屍的記載。所以清代後妃死後,沒有復雜的浴屍過程,很快就會進入小殮程序。

小殮,其實就是為死者穿上衣服,即穿壽衣。在小殮之前,按例允許後妃至親之人或娘家人看視,尤其是死在皇帝之前時,皇帝要看視小殮,皇太後健在,也要前往看視。

為死者穿戴整齊,是小殮的重要內容。而且,這種穿戴要能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或身份。皇帝死後,其穿戴是朝服那一套。如乾隆帝死後,頭戴天鵝絨繡佛字台正珠頂冠,身穿繡黃寧綢錦金龍袍,佩雕珊瑚嘛呢字朝珠,足蹬青緞涼裏皂靴。

皇後的穿戴與皇帝大致相同,不過清代皇後死去,尚未發現有戴“鳳冠”字樣的記載。皇後的頭上,一般為金累絲點翠鑲珠石鈿,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鳳冠”吧。同治帝孝哲皇後和光緒帝孝定皇後無不如此。

皇貴妃以下至嬪位,居東西六宮。她們死後,均頭戴吉祥帽,身穿各式蟒袍,戴朝珠,蹬朝靴。如鹹豐帝婉貴妃死後“頭戴吉祥帽……(穿)金黃緞繡五彩金龍錦蟒袍一件”;嘉慶帝淳嬪死後“頭戴吉祥帽一頂……(穿)緙絲棉蟒袍一件……伽楠香小朝珠一盤……”

至於貴人、常在、答應,在後宮中地位低下,其死後,無特旨只穿尋常夔龍衣服入殮。如乾隆帝白貴人死後,“頭戴吉祥帽……(穿)石青緞繡八團有水夔龍錦褂一件……”

這些穿戴看似簡單,實際上每一件物品如首飾等,均鑲有不同名目的各色寶石、珍珠等,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盡顯皇家氣派。

小殮完畢,要做兩件事情,一個是含口,一個是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