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美國、羅馬的美國、雙面神林肯與愷撒主義的再起源(第2/14頁)

1554年,逃亡歐洲大陸的新教流亡者以他們的宗師約翰·加爾文1541年建立的日內瓦神權共和政體為模板,在大陸組織了第一個長老教會,將教務管理權委諸平信徒長老和牧師組成的委員會[218]。相比之下,國教會的克蘭麥大主教由英王任命,國教公會議也只有谘議之權,遠不能與大權獨攬的加爾文宗長老會議相比。1556年,新《教規》將最終權力交給全體會眾。勞德大主教強調基於“神聖之美”的儀式與典禮[219],國教會領取王國的俸祿[220]。清教徒想用教區委員會取而代之,委員由宗教會議選舉產生的長老擔任。這些小布爾喬亞聖徒正直、狹隘、自負的氣息就足以使莎士比亞和“歡樂的英格蘭”枯萎而死。此後二百年來,“反對萬惡的主教制”成為新教徒最有感情號召力的動員口號,出現在反對查理一世的1638年蘇格蘭叛亂[221]、反對查理二世的1679年博斯威爾橋戰役[222]、反對詹姆斯二世的1685年蒙茅斯叛亂中。“歡樂的英格蘭”把北美視為普萊德上校的懲罰,而約翰·鄧恩卻在亞美利加看到了以色列的影子。

各等級共治的英格蘭是一塊墾熟的麥田,原始的豐饒、《舊約》式的狂暴力量跟混合憲制(mixed constitution)的優美均衡格格不入。內戰以後,英格蘭各等級不僅愛上了王國的貴族,還熱衷於在本階級的範圍內培養模擬貴族,樂於利用美洲擺脫自己的草根性格。然而,嬰兒的貪婪、鄉民的淳樸恰恰就是帝國的混沌元氣,正如貴族的練達、君主的節制就是王國的形態之花。因此,弗蘭西斯·培根才會如此比較兩種邦國:一種昌盛而格局有限,另一種渺小卻蘊含帝國的種子。

旺盛的生育能力是元氣充沛的最可靠標志,人口洪峰是帝國的預兆——或者不如說帝國是前者的副產品。奧古斯都早就知道,他的帝業來自辛辛納圖斯時代多子多福的祖輩農場主,注定毀於生活質量優先的同代節育者。在歷史的起點,你總可以看到某種健康的保守主義:契合自耕農和手藝人脾胃的家庭友善型宗教,人口的洪水仿佛從沙礫中泛濫。在歷史的終點,也總會有某種疲憊的功利主義:契合知識浪人的思維結構,理性地計算原子式個人的快樂最大化,人口的冰山仿佛在陽光下融化。兩者各有其季候,任何人都能辨認自身所在的季候,但也僅僅限於辨認而已,這就是為何宿命之所以為宿命[223]。

在文化歷史學的體系中,基督教的美國面對世俗人文主義的歐洲,無非是青春面對衰老,敬畏諸神的羅馬鄉愚也曾經這樣面對懷疑一切的希臘智者;好勇鬥狠的美國面對軟弱險詐的東方,無非是文明的主人面對文明的原料,羅馬公民戰士也曾經這樣面對埃及行省降虜。

在傑克遜和林肯之間,美國的原始豐饒登峰造極。清教徒鄉愚沒有遭遇自己的掠食者,甚至不太相信掠食者的存在,保存了自以為是的天真[224]。

三、都鐸憲法的種子

普通法[225]的起源跟絕大多數日耳曼系邦國的習慣法沒有明顯區別[226],王室法庭起初不過是各種采邑法庭之首,必須面對原有的撒克遜郡法庭、百戶邑法庭和其他領主法庭的競爭[227]。但圍繞《克拉倫登條例》的拉鋸戰使亨利二世及其大議事會(General Council)感到,只有歸納、積累和伸張王國“古老法律和習俗”( The Ancient Laws and Customs),王室法庭才有資格與教會法庭及其羅馬性、普世性、正統性競爭[228]。

因襲習俗的體系比強調普世的體系更符合法律人懷疑和排斥創新的品格。“法官認為……普通法原理和習慣是不能更改的,是永恒的。他們堅信,一些原理是立法不能創制的。創制的法規只能不折不扣地再次確認和宣告這些原理,而不能有絲毫創新。要知道判例法是普遍適用的,而議會的立法則有些例外,只在特定情形下適用。”普通法家的主要成就在於:在絕對主義革命似乎注定勝利的二百年間,保存了封建自由的遺德[229],以其保守性、有機性、經驗性抗拒新興中央集權國家的進步、理性和變革[230]。盎格魯-撒克遜的特殊民情大部分都要歸因於此,因為沒有任何力量比法律和習俗更能塑造民情。如果法律是習俗的自然延伸,情況就尤其如此。政治國家外在於社會,把立法權變成一種革命力量[231],以功利原則和理性管理破壞社會生態有機性,通常是民族和文明元氣損耗、未老先衰的直接原因;而健康的保守主義則是混沌元氣有能力通過排異反應保護自己的標志[232]。

從憲法意義上講,17世紀內戰是普通法保守主義對歐洲絕對主義革命的反動。愛德華·柯克爵士的基本法理論[233]已經無法通過《權利請願書》來保全,只有內戰才能阻止王室引進法國和西班牙的絕對君主制。從憲法意義上講,北美獨立戰爭是都鐸憲法(沒有最高主權概念的混合憲制)對新興(國會至上)國家主權論的反動[234]。從憲法意義上講,美國內戰推翻了獨立戰爭的憲法仲裁,使(聯邦至上)國家主權論和(民心獨裁者的)人民主權論戰勝了都鐸憲法的封建自由遺產(混合憲制和地方主義),使美國背離歐洲貴族傳統走向羅馬群眾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