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軍入關統一中原(第3/5頁)

多鐸命令清軍沒日沒夜地輪番瘋狂地攻城。揚州軍民在史可法領導下奮勇作戰,把清兵猛烈的進攻一次次打退,多鐸見一時不能取勝,便命令軍隊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防守最嚴,又是史可法親自防守,就領炮手專向城墻的西北角轟擊。呼嘯的炮彈一顆顆在揚州城的西門口落下來,城墻漸漸塌陷,終於被轟開了一個大缺口。

軍民奮力堵缺口,大批清軍蜂擁了進來。史可法見揚州大勢已去,便拔出佩刀往脖子上抹。隨從將領趕緊抱住史可法,又奪了他手裏的刀,部將們連拉帶勸地把史可法保護出來,準備從小東門逃走。這時來了一隊清兵,看見史可法穿的是明朝官服,就喝問道:“你是誰?”

史可法怕連累傷害別人,就高聲道:“我就是史督師,你們快殺我吧!”

就這樣,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捕遇害,年僅四十四歲。史可法遇害後,揚州人民繼續堅持巷戰,同清兵頑強拼殺,他們受史可法精神的鼓舞,無一人投降,給了清軍以沉重打擊。

多鐸因攻城的清軍傷亡很大,心裏十分惱恨,竟滅絕人性地下令兵士屠殺揚州百姓,連續殺了十天,幾十萬揚州百姓死於屠刀之下,歷史上把這次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大屠殺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最後只找到史可法穿過的袍子,埋葬在了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現在還保存完好的史可法“衣冠冢”。

史可法是南明政府抗清的中心人物,史可法一死,南明弘光政權很快就滅亡了。

四、民族英雄鄭成功

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鬥爭還在繼續。1645年6月,由明朝的遺臣黃道州、鄭芝龍另立了朱聿鍵為皇帝,並在福州即位,歷史上稱他為隆武帝。

黃道州雖然真心抗清,但無奈兵權卻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只想保存實力,不肯真正出兵抗清。後來清軍進攻福建時,鄭芝龍受清朝高官厚祿的引誘就投降了。這樣,隆武政權也就滅亡了。

鄭芝龍雖然沒有氣節,但他的兒子鄭成功卻和他相反,幾次拒絕清軍的引誘,決心抗清,並和他父親斷了交。

鄭芝龍降清時,鄭成功才二十二歲,是個青年將領。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降清無效,便氣憤地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舉起了抗清大旗。

鄭成功兵力逐漸發展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公元1647年,桂王永歷政權建立,鄭成功改奉永歷年號,被封為威遠侯。從此,鄭成功與西南的抗清將領李定固往來呼應,成為南方抗清鬥爭的兩大支柱。

鄭成功在抗清鬥爭中十分注意根據地的建設,他改廈門(明代稱為中左所)為思明州,設立六官分理庶政,並將全部軍隊分為七十一鎮。在鄭成功起兵抗清的十幾年中,曾先後九次南征、三次北伐。其兵鋒所指,清軍聞風喪膽。

1659年,為配合西南的抗清鬥爭,鄭成功再次北戰,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了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退回廈門。而這時,清軍已占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嚴密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裏,以斷絕對鄭成功的糧草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無論在哪裏招兵籌餉,都遇到了困難,於是決定向台灣發展。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台灣,並修建城堡,向台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台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殘酷鎮壓。

鄭成功少年時曾隨父親到過台灣,親眼看到台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台灣。這下,他決心趕走荷蘭侵略軍,命令將士修造船只,籌集糧草,準備渡海出戰。

恰在這時,有一個在荷蘭軍隊裏當過翻譯的何廷斌,來到廈門求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台灣,並送給鄭成功一張台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布置等情況都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進攻台灣的信心更足了。

1661年三月,鄭成功叫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越過台灣海峽,叫何廷斌給船隊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了台灣島。鄭家兵從天而降,打了荷蘭人一個措手不及。躲在城堡裏的荷軍頭目派了一百多個兵士向鄭軍沖來,鄭成功一聲號令,率兵士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其余敵兵頓時嚇得四處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