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乾隆盛世(第6/7頁)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法蘭西舉行三級會議,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

以上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們是人類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誕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此外,在當時的世界上,還發生了一些令人矚目的事件:乾隆二十年(1755),俄國建立莫斯科大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同年,德國出現第一位女醫學博士。這些,都使人類新文明的曙光在天空亮了起來。

而這時的乾隆正陶醉在中華古老文明的夕陽輝煌之中。乾隆六十年(1795)會試,各省上報八十歲以上參加會試者一百一十六人,實際參加會試並三場完竣者九十二人,乾隆聽了這件事非常高興,對參加會試的這些老人大加賞賜,乾隆借興教尊老之名,正在粉飾他的太平盛世。

乾隆這種對西方工業科技的巨大進步和世界發展潮流的渾然不覺,更突出地表現在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訪華中。

2.英使馬戛爾尼訪華

18世紀中葉,英國進人產業革命時期,隨著蒸汽機被普遍應用於生產領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勞動,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在海外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外侵略和擴張政策。由此,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成了英國注意的目標。但此時的中國,對海外貿易有很多限制,外貿港口只有廣州一處,遠遠不能滿足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貿易的需求。

為改變這一狀況,擴大對華貿易,英國政府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派使節喀塞卡特前來中國,但未到達即病死途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國政府又派出更高級別的使團來中國,全權特使為富有外交經驗的英國駐孟加拉國總督馬戛爾尼勛爵。使團以向中國皇帝祝壽為名,於這年八月初十從英國樸次茅斯起程,經大西洋、印度洋,至中國南海,然後由浙江、山東沿海北上,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抵達天津大沽口。隨行人員包括副使司當東及軍事、技術人員等七百余人,並帶有英王致乾隆帝的信件和各種禮品,包括天文望遠鏡、地理測繪儀、樂器、鐘表、圖冊、車輛、武器、船只模型及各種絲織品,價值總共一萬三千多英鎊。

清廷對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開始十分重視,乾隆帝多次為此頒布諭旨,命令沿海各省,如英國使船過境、泊岸,應派官員迎送犒勞。馬戛爾尼一行到達天津時,直隸總督梁肯堂專程從保定來到天津負責接待。英國使團在天津稍事休息後即前往北京。到北京後,留下部分技術人員在圓明園和大內安裝所帶儀器外,其余人員隨馬戛爾尼赴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帝。此時,雙方在使團謁見乾隆帝時的禮節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執。

以往,西方國家派使團到北京,也常就謁見皇帝的禮節與中國政府發生爭執,甚至因此而陷人僵局,使訪問失敗。此次英國使團來訪,清廷仍然妄自尊大,將其視為文明低下的“蠻夷之邦”,理應匍匐在自己腳下,堅持要求使團成員見乾隆時要行磕頭禮。而當時已成為西方“海上霸主”的英國也目空一切,驕橫傲慢。同時,皇權專制已經在西方沒落,自由平等的人權觀已經在西方流行,再向專制帝王行三跪九叩的禮儀已經被認為是愚昧的象征,因此,英國使節拒絕了清政府的這一要求。使團到達熱河,爭論仍未解決,乾隆帝對此很不滿意,甚至以“全減其供給”相威脅。最後,雙方總算達成妥協,馬戛爾尼等以見英王之禮謁見乾隆帝,以單膝下跪,但免去吻手動作。

乾隆終於在避暑山莊萬樹園接見了使團,隨後,馬戛爾尼向清政府提出了英國方面的要求,希望乾隆同意他們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寧波、舟山等為貿易口岸,在廣州附近撥一些地方讓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國貨物在廣州至澳門的內河流通時能獲免稅和減稅的優惠。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他在給英國國王寫的標題為《賜英吉利國王敕書》的信中說:“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域森然,即使島嶼與沙州,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從無外人等在北京城開設貸行之事。”“此與天朝法制不合,斷不可行。”

這幾句話,至今還有人認為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大義凜然,與以後清廷簽訂的賣國條約不可同日而語,但事實上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