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晚清中興四大臣(第3/11頁)

曾國藩的軟弱投降政策,激起了全國的一致聲討,就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南會館的功名匾額摘下來打碎,燒成灰燼。同年九月,在國人的一片“賣國賊”的唾罵聲中,曾國藩又調任兩江總督。1872年三月,曾國藩在南京死去,時年六十一歲,曾國藩死後,被清廷贈“太傅”,謚“文正”,所著重要文章集為《曾文正公全集》。此外,有《手書日記》、《曾國藩家書家訓》、《曾文正公集外集》等。

曾國藩信奉經世之學,他曾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及至後來,他位處顯要,仍抱定“拼命報國,側身修行”的宗旨。他在見慈禧太後時,發現了慈禧貪權而實無多大本事的真相後,十分難過,在給政治盟友胡林翼的信中說:“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曾國藩律己甚嚴,每日躬身自省過失缺點,以求日有所進,這種嚴格的自省精神,也流露在他給父母、兄弟、子女的書信裏。他在訓誡晚輩時,總是教導他們要節儉、勤奮、廉潔。他致力於復興理學,非常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有時他把自己一生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堅忍”兩個字。

曾國藩在民間,就兼有“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頭”、“曾屠戶”、“曾國賊”的稱號。章太炎曾經說,對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命以英雄誠不虛”,斥為“民賊”亦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這可作為我們今天認識這個歷史人物的一個參照。

二、洋務大師李鴻章

李鴻章,生於1823年,本名章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修。1853年,李鴻章回籍辦團練,以對抗撚軍和太平軍。1858年到江西入曾國藩幕,成為曾國藩的門生,襄辦營務。1861年奉命編練淮平,很受曾國藩賞識。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因表現突出,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蘇巡撫。出任巡撫的時候,他把從安徽招募的淮軍也帶到了上海,買了一批洋槍洋炮,又雇用了一批英、美、法的軍官和士兵當教官,讓他們教淮軍練習洋操和使用外國武器,打算把淮軍訓練成一支新式軍隊。

但是淮軍人數很多,槍炮彈藥全靠從外國購買,沒有那麽多錢,李鴻章想,如果能把制造槍炮彈藥的機器買過來,雇用外國工匠,用本國的原料,自己制造軍火,不就省錢了嗎?這時,有一個名叫馬格裏的英國軍醫找到李鴻章說:“我學過制造軍火,還會訓練軍隊,聽說你想自辦軍火,我願意效勞。”

李鴻章正求之不得,連忙說:“那太好了,從今以後,你在我這裏當軍官,負責教練槍隊,我再給你一筆錢,籌辦開設一個兵工廠。”

不久,一個專門制造彈藥的工廠在松江的一座廟裏開辦起來了。李鴻章還設立了上海制炮局,從香港買回制炮機器,又招募了一些英、法兩國的工匠,開始制造“幵花炮彈”和一種叫“自來火”的引火器。淮軍將領韓殿甲還帶領一批中國工匠進局學習各種技術。後來,淮軍打敗太平軍,占領蘇州,李鴻章又把馬格裏辦的兵工廠遷到蘇州,進一步擴大規模,成了蘇州制炮局。馬格裏通過關系,購買了一套外國艦隊解散後遺留下來的制造和修理各種武器的機器設備。這樣,子彈、榴彈、信管、雷管、迫擊炮和步槍都陸續造了出來。

1865年,李鴻章被提升為兩江總督,移駐南京,他又把蘇州制炮局遷到南京雨花台附近,改名為“金陵制造局”,又叫“江寧機器局”,繼續制造武器。同時,他又用四萬兩白銀買下了上海虹口的一座美國人辦的鐵工廠,把幾家制炮局、制造局與鐵廠合並起來,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不久,曾國藩派人從美國買回一部分機器也撥給了江南機器制造局,使它成為一座規模巨大的兵工廠,既能制造各種槍炮彈藥,又能模仿外國的式樣和結構,造出輪船。

這時候,左宗棠也在福建設立福州船政局,丁寶楨在濟南設山東機器局,都是生產洋槍洋炮等的兵工廠。清廷看到這種情況,害怕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權都操縱在漢人手裏,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地位不利,於是,恭親王奕授意通商大臣崇厚等辦天津機器局,請英國人密妥士當總管,打算制造火藥,可成效不大。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接辦了天津機器局,進行了整頓擴充,才開始制造槍炮彈藥和軍用器具。

李鴻章為發展淮軍勢力,鞏固北洋地盤,又籌建海軍和設置海防,加緊建設大沽炮台。他嫌前任崇厚在時所設置的舊式土炮過於落後,就和馬格裏商量,把在蘇州儲存的大炮和金陵機器局制造的洋炮運到天津,配置在大沽炮台。1875年,大沽炮台的官兵們試放該局制造的兩門六十八磅的大炮時,發生了爆炸,當場炸死七名士兵,把炮身都炸毀了。李鴻章聽後暴跳如雷,他立即把馬格裏叫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