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開啟“二”的哲學(第6/8頁)

具體到一個部門裏,也不乏這類事例。抗戰勝利後,閻令其內弟徐士珙擔任山西貿易公司的經理,卻讓與徐意見不合的表侄曲憲南擔任副經理。梁八元(定襄人)本來是從事醫務工作的,閻有一次問他做一件襯衣需要多少布,梁說了個大概數字,回去後又請教人做了詳細計算,向閻做了匯報。閻即令其出席有關軍服生產的會議。負責軍服生產的那些人同他開玩笑說:“你不好好看病,來奪我們的飯碗子幹啥!”梁這才恍然大悟,借故擺脫了這件事。

閻錫山向來善於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得到權勢的平衡,確保他的絕對控制權。凡是在他領導下的軍政單位,哪怕一個軍師,一個專縣,都有在他支持下的兩種矛盾著的勢力同時存在。如果哪一個軍師或專縣正副職之間團結得好,工作上配合得好,他就要想辦法調走一個,再派一個對立面來。在他領導下的大小單位,沒有矛盾的班子幾乎是沒有的。哪裏是團結一致的,他就認為那裏出現了不正常現象,就得對那裏進行調整。

治理山西

1930年,美國《時代》雜志記述: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盡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牛、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

閻錫山不好女色。他之所以娶了一房姨太太徐蘭森(5個子女皆其所出),實在是因為原配徐竹青不能生育。閻錫山是獨子,迫於壓力才續娶。

據《山西史綱》記載:從1917年9月3日北洋政府委任閻錫山為山西督軍兼省長起,他就使山西在政治、經濟上自成一體,對外以“保境安民”為由築起軍事堡壘,不許外省軍隊入晉;對內推行“自存自固”。面對北洋各派系爭雄的局面,他表示服從中央政府命令的同時采取“中立”態度,一不入黨派,二不問外省事,三不為個人權利用兵。他專注於保衛地方治安,提出“三事”(種棉、造林、牧畜)“六政”(禁煙、天足、剪發、水利、種樹、蠶桑),同時興修公路、鐵路,建工廠,埋頭經濟建沒,擴充本省實力。在民國成立後的頭20年裏,確實為山西帶來了穩定與繁榮。

閻錫山修築的鐵路自成一體,全是窄軌。正太鐵路局局長朱霽青曾對人說:“不知閻老西到底安的什麽心。他堅決不肯讓同蒲和正太兩條路與全國鐵路成為同樣的軌道,以便銜接,我屢次向他建議,他就是不理。”無論如何,1919年胡適陪同杜威到太原,1934年潘光旦走在正太路上,都曾留下贊美之辭。

山西教育當時也在全國領先。閻錫山很早即推行國民義務教育,在《人民須知·民智篇》中他說:國民學校的功課,就是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圖畫、手工等事,有四年工夫就畢業,學下算盤、寫信、記賬的本事。稍有錢的,再上高等小學校;實在窮的,也可自謀生活。這就是求知識的第一樣要事。

到1916年,山西每萬人中有小學生290名,居各省之首。從1924年起,山西適齡兒童入學率每年都在80%以上。他在家鄉河邊村創辦的川至中學也設附小,共7排140間瓦房,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頭4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發一身校服、一雙皮鞋(後改為帆布鞋)。這都是閻錫山自己掏的錢。

其他地區也得到相應發展,到了1937年,山西有55所中學、17所師範、6所大學。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

閻錫山對農村的民治試驗特別有熱情,從1917年起,他在山西搞起了“編村”、“村治”。在他看來,實行民主和人們的文化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因為一般的是非曲直在人心中是幾近本能的東西。

還有一些事頗能說明閻錫山的“善治”。1918年的《山西省疫事報告》中說:當年1月5日,閻錫山接到晉北肺病疫情嚴重的報告,立刻通電各縣,遮阻交通,嚴格檢查,並要求官民清潔隔離、埋屍封室——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公開事實、盡量透明;當時內務部派了個叫楊懷德的美國醫學博士赴山西,閻立刻授以醫務全權;同時,他相信並借助一切社會力量,如聘請當時在山西的各國醫生、牧師和教士,參與救治。他以開放的胸懷和當機立斷的決策,兩天之後就控制了疫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