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第5/7頁)

新婚伊始,胡友松陪同李宗仁去北戴河遊玩,李宗仁對這位新娶的妻子呵護有加。胡友松不會遊泳,他教她遊泳;胡友松夜裏容易醒,李宗仁就不穿拖鞋光著腳起夜……那段時光是最輕松的。但當他們的專列火車從北戴河駛入北京的時候,“紅衛兵造反運動”也駛進了他們的生活。

社會上對胡友松有不一樣的看法,大多數人以為她貪財,說李宗仁帶回許多的美元鈔票、金銀財寶。另一些人認為李宗仁是原國民政府的代總統,回國後又娶了比自己小48歲的胡友松,這是反革命加走資派的罪行。雖然周總理明令禁止沖擊李宗仁,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紅衛兵還是逮著機會沖進了李府。胡友松在樓上的屋裏心跳得都快從嗓子眼裏掉出來了卻又不敢下樓,怕下樓反而因為她引起什麽事情來。一個小時以後,樓梯響起來,李宗仁笑嘻嘻地上來了。胡友松說:哎喲,你還笑呢,我都快急死了!李宗仁答道:急什麽呀,北大的學生挺好的,問了好多歷史問題,挺滿意地就走了。雖然是虛驚一場,但周總理一知道這件事馬上把他們轉移到了301醫院特護了一個月,回家後的李宗仁不被允許出門,終日無所事事、郁郁寡歡。而胡友松在這期間只能陪李宗仁下下棋、讀讀書,自己臨摹李宗仁收藏的名人字畫打發時間。

李宗仁的身體情況伴隨著他情緒的低落很快惡化起來,他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他是最大的走資派,醫院不可能給他什麽精心的護理,胡友松只能憑借自己的醫護本領照料李宗仁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三年。李宗仁掉眼淚了,他說這一生就只掉過兩次眼淚,一次是他媽媽死時,這一次是他覺得活的期限到了。1969年1月29日下午12時50分,李宗仁因病逝世。彌留之際他對胡友松說的最後的話是:每年清明別忘了給我掃掃墓,讓人知道我還有一個年輕的妻子。

一往情深真兄弟

1969年1月26日,是李宗仁回大陸以來最後的幾天日子,他在病危之際,氣喘籲籲,斷斷續續留下遺言,除了表達對祖國統一的願望外,便是不忘把幾瓶名酒送給毛主席和周總理。

這幾瓶酒頗有來歷,大部分是法國白蘭地和英國威士忌,已有兩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在李宗仁手中就保存了幾十年,酒由外國進口,又由他帶到美國,而後又帶回國內,始終沒有開封品嘗。酒瓶上都有歷代專家鑒定的簽字和貼有收藏家的簽名封條。其中兩瓶,是抗戰初期他坐鎮徐州時,由一位與英國人交情很深的實業家楊樹誠所贈。

楊樹誠,就是創辦安徽蚌埠寶興面粉廠的“楊三”,他是一個貧農出身的企業家。他於1885年生在河北鹽山縣農村的一戶佃農家庭。16歲到河南英福公司的焦作煤礦當學徒。後來,偶然在礦場拾到了英籍總礦師丟失的一盒礦機鉆石,完好地交給總礦師後,他也被留在礦師身邊學習勘探技術。1920年他獨自在徐州建立了寶興鉆務處。後轉向興辦寶興面粉廠,1928年又選擇蚌埠這個小麥集散地,建立寶興第二面粉廠。為利用淮北的大豆資源,還籌建起植物油廠。他所創辦的企業在皖北地區有龍頭之稱。

1927年初,李宗仁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和西征軍總指揮,一度率軍駐紮徐州。當時楊樹誠在徐州創辦的寶興面粉廠,已是當地最大的機制面粉加工廠。為訂購駐軍食用面粉及軍馬所用麩皮,一天,李宗仁在隨從人員陪同下,來到寶興面粉廠參觀。楊為盡廠主之誼,予以盛情款待。兩人在酒酣耳熱之際,彼此暢談平生抱負,似有相識恨晚之感。他們都在壯年,一個投身軍界,一個熱心於實業;加上李宗仁又流露對開發中國礦業的興趣,也正是楊的技術專長,於是兩人結下“金蘭之交”,成為換帖兄弟。因楊年長五歲,在家排行第三,李宗仁便稱他為三哥。後北伐軍開拔,兩人暫時中斷聯系。至1931年初,李宗仁因蔣桂戰爭退回廣西,開始積蓄力量經營兩廣時,特電邀楊樹誠,帶領寶興面粉廠早年從事鉆探的人員,前往南寧協助李進行了探礦,兩人又有了再次交往。

抗日戰爭初期,楊樹誠為了保住傾半生心血創辦的寶興面粉廠及植物油廠,計劃把蚌埠寶興面粉廠遷至西安附近的扶鳳。由於南京淪陷,日軍沿津浦線鐵路大舉進犯,李宗仁受任第五戰區司令,駐節徐州,負責指揮津浦鐵路的防禦。李上任後,徐、蚌兩地大軍雲集,為解決軍糧民食,特意召見了楊樹誠。李當時對楊推心置腹地談道:“講私誼咱們是兄弟,現在國難當頭,應以民族大義為重。我希望三哥不要臨危而退、舉廠內遷。在徐、蚌兩地,三哥開設的面粉廠首屈一指,五戰區的軍糧民食很大程度上得仰仗三哥了。”楊聽了這一席話,深明大義,當即表示:“我徐、蚌兩地面粉廠一定全力以赴,日夜開工,供應面粉麩皮,兄弟和屬下願與五戰區抗日將士共存亡。”同時,楊還應李宗仁要求,讓徐州防空司令譚輔烈在寶興面粉廠大樓頂安裝了防空警報系統,擔負空襲警報的任務。前後約五個月時間,寶興面粉廠就地堅持生產,為軍隊提供面粉60余萬袋。中國軍隊以寶興面粉廠提供的這些軍糧,在蚌埠與日軍展開了聞名全國的“淮河阻擊戰”,並支援了台兒莊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