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東南亞的金融問題沒有結束,而且值得一般讀者的注意。

第一點令人注意的乃是問題之大。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所籌措的緊急救濟,南韓部分就有五百七十億美元、印尼部分也近四百億美元,預計千多億美元用罄之後,基金的實力已虧,還要準備後續的問題。所以克林頓政府在下年度預算之內再編入一百八十億美元,作為美國持續投入基金的股份。有些美國共和黨人士已經準備反對。他們說:私人在國外做投機生意,又交結當地權要,做得虧本,怎麽要用美國一般民眾付稅填補?他們說的,近看確有理由。只是現代的貨幣金融透過跨國公司,已聚江淮河泗而成汪洋,最後也清濁難分,反正大家都是借債經營,做得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投機。局部某方垮台,甚可以牽涉全體,構成全世界的經濟恐慌。

國際間互相牽涉的情形,不難了解:日本因為頻年經濟不景氣,將利息降低,低至百分之二以下。如果你有適當的擔保,借得此款,大可以輾轉生利。美國年利六分,南韓年利八分。如果你能借得日方資金值美元百萬千萬,換作美金,即是利用當中的差價,放債牟利,一年也有四萬六萬,或四十萬六十萬的收入,只要日元在這一年不再對美金增值的話。

以今日國際間匯兌的靈活,也沒有人能完全斷定遊資的來龍去脈,但是一般情形之下日美多余的資金,轉入東南亞。比如說,南韓一家鋼鐵公司每年經營收入美金五億元,借得的短期債款即達六十億。可以想見其用款沒有以之增設廠房熔爐,而以之輾轉投機營利。香港一家國際投資銀行不久之前宣告破產,乃是因為它以三分之一的資金投資於印尼雅加達的計程汽車事業。印尼遭金融風暴,禍延香港的投資者。

投資最後之出處總以地產為主。你既要做大生意就少不了摩天樓裏的寫字間,又及於飛機場與碼頭、廠房倉庫,更又及於旅社公寓。地產又為信用最好之依托,合同可以悔約、證券可以假造,可是一座七十層的大廈,誰能搬走隱沒?地產也可能繼續增值。只要占用寫字間即能繼續賺錢。而公寓的租金也和薪給的比例看來合理的話,地產增值拭目可待。香港的大亨多已熟悉於此中訣竅。他們過去趁著人心動搖地產貶值的辰光以信用做主買下地產。後來地產漲價又以此信用去大陸頂買得另一批市中心地產(大陸方面一般只出租使用權七十年)。一旦兩端漲價,三面增光(連投資的銀行信托公司在內)。

這辦法行於香港、新加坡之外也及於東南亞的國家。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摩天樓突入雲霄稱為世界之最高,毫無待開發國家形象。既有這般擺布也少不得交通通信所謂服務部門的事業。於是高速公路與飛機場、貨櫃碼頭都不可免。總之先造成一片繁榮景象,即使沒有其他生意,旅遊事業先已賺得一筆外匯。

說到這裏我又必提及若幹歷史上的例證。

現代金融經濟稱之為資本主義與否已經無關宏旨。其要點在資金廣泛的流通、經理人才不分畛域的雇用,和技術上的支持因素(交通、通信、保險各事業及法庭與律師業務)全盤活用。亦即全國所有的經濟因素,概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不論公私、不論大小,也不論城市與鄉村,一皆如是。即透過財政稅收,各項企業及投機生意仍然如此。積各國的經驗,當中最大的困難,即是籠括鄉村。凡農村社會裏安土重遷的習慣與潛勢力,上假專利威權,中及於地主僧侶的壟斷,下至鄉紳裏甲的約束,種種妨礙交換的因素,都要一掃而光。而且不易執行交通、通信和法制的障礙也要克服。

當英國在17世紀創立這種體系的時候,即經過兩次內戰前後近十年才將土地所有規律化。次之使一套通用的法律同時施用於城市與鄉村,又經過數十年的奮鬥。荷蘭因著濱海與內地情形的差異,只得實行“一國兩制”,各保存自有的法制系統,也只因地理的情形才能如此。而兩方經常齟齬仍近百年。不用說,法國想弭平內外的參差不齊,尤以消除貴族與僧侶所領地產,為禍最烈。德國以創造新經濟體系的姿態登場,以普魯士原有的國營企業Seehand-lung作基礎,也用關稅聯盟(Zollverein)與修造鐵路為工具敷設新經濟,也仍需向美國、巴西和智利大量移民,才能減輕對農村的壓力。

凡北歐邊緣的國家無不透過特殊環境才進入新體系之內。丹麥趁著各國工業化後生活發展程度提高時,采農業重點由莊稼改為畜牧,以生產肉食,又以合作社經營分配,使產品商業化。挪威因發展水電而現代化。她的地形使電廠及於深山僻壤。瑞典迄19世紀前期仍是農業國家,世紀中期之後科技進步,北部低級礦砂,至此可以開發采用。原始森林之木材也因蒸汽鋸木而廣泛的開采。就業既移向新方面,農業機械化才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