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第3/4頁)

這種做法各國之間彼此重疊,好像都有無限制的廉價勞工與無限制的外資,只是角逐有限的海外市場。金融風暴的近因則起自外匯。馬來西亞的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尚且提名道姓地指摘始作俑者為國際金融玩家索羅斯(George Solos),但經IMF調查,索氏固已涉及,而牽涉更深的尚且是各國本地長袖善舞、有力量借到當地貨幣先期拋售的人士。他們看清各國債台高築,所建造的又多豪華大廈,所營業又無廣泛出路,所以借得當地貨幣賣出,兌成美金或西方貨幣,等本地貨幣不支而貶值時買還。本來資本主義的精義即是利用各處的不平衡使之平衡,也在這過程中創造下一次之不平衡。只要做得合法,也無謂道德不道德。金融玩家是誰不說,東南亞國家必有構成這種不平衡的局面才引起投機者的覬覦。惟有投機者所闖禍之大,超過一般預度,已由貨幣而影響股市,由當地借家而影響到國際銀行業,由東南亞而牽涉南韓、日本,再波及華爾街,西歐東歐也可能受影響。

現在善後的方法可以分做三個階段:第一是國際貨幣基金的緊急補助,首先必須清理債務。一部分由IMF墊還,或先付利息,將短期債務改做長期債務,有些虧空過多的銀行,只能任之破產倒閉,余存的則須嚴守紀律,也可能受借債國政府及IMF的監視。這種提議合乎情理,卻不孚眾望。如果美國人尚且不願見他們的政府替人抵賬,本地人又如何願見投機企業家的私人債務變成國債,並且今後財政事務,受人監視,損傷國權?所以漢城與雅加達的反應已是不佳。第二階段則清賬之後各國貨幣必采取彼此之間一種合理的匯兌率。這也可能產生無限的爭執。既為負債國,則希望本國貨幣率高,可以還債時付息時不多費氣力。但為貨物輸出的國家又望幣值低,以便與外界競爭,得多傾銷,下一步增加生產,防止失業,因匯率的波動,也可以引起各國互相競爭之余,樹立關稅壁壘。第三步各界都已看清:亞洲各國連日本在內,都要擴大並開放內部的市場。這種方案執行時更多困難,也是本文討論之重點。

我們看到各界對善後的提議,只見得彼此間觀點距離之大。《華爾街日報》載有一位女士的論文,她主張在國際間片面的恢復金本位。殊不知1929年的經濟恐慌,首由美國農產品價格過低,農人缺乏購買力,又因用金本位,銀根太緊,借債不易,以致貨不能暢其流,生產萎縮,引起大量失業,落後各國才全部放棄金本位。金融的調節,只根據經濟統計增減利息行之。這位女士的提議可謂反其道而行。

又有亞洲傳來消息:有人建議,樹立日元區域。此議頗像馬哈蒂爾氣憤之辭,但如有實際意義,勢必排斥美金,倡導東亞門羅主義(馬哈蒂爾有此趨向,他在推崇日本之外,也在迎邀中國大陸參與他的經濟企劃)。日本現擁有美國國庫債務券百分之九,價值約四千億美金。依議而行勢必掃數出售。若不如此,固然可以說日本為美國之債權人,但反面說日本無處投資,其本身財富尚寄存於美國,若以日元為東亞盟主,豈非仍擁戴美金為太上皇?反面言之,掃數出售,美元固受虧損,日本也先受其害,以後又更向何處投資?並且此後美國勢必撤退駐軍,因其無特殊之經濟利益,亦不必在此地區維持軍備。你既不許她為國際銀行家,又如何能強迫她提供義務性質之銀行警衛?各國是否願邀日本取而代之?即有識之日人願接受此項差遣,除非此等問題獲得合適之答案,所謂日元區域之建議,亦為不假思索之想法。

《紐約時報》尚有一位專欄作家最近提出:“美國、日本與中國同為亞洲經濟之推動力,此際善後應由三國采取主動,美國可將利息降低,寧可局部的通貨膨脹,務使銀根松動借債有門。日本則須大量減稅,增加一般人民之購買力,用於消耗,不要全國上下一意守財。中國過去已經貨幣貶值兩次,因之才使東亞各國失去對外銷售之競爭力,此際不得再次將貨幣貶值。”

這項提議也沒有見及問題的深遠處,而且在技術上有值得評議之處。此番金融風暴之起因即系西方及日本遊資太多,投資不假思索,目下銀根枯竭之處已由IMF作選擇性的救濟,有些美國公司尚且前往搶便宜收買倒台的企業,此際如何又要擴大美國的通貨膨脹,又再增加遊資?並令日本減稅,又能擔保其不成為遊資?

另一方面東亞各國希望保護他們的市場,也各有原因。內中一個共通的立場即是農業無法與西方競爭。這些國家一向就以精密工作的方式耕耘,一般地少人多。即日本自麥克阿瑟實行土地改革以來,雖然產生了多數小自耕農,一般每家占地不逾數十畝。最近也和韓國、台灣一樣,由女子及老年人耕種。年輕人只在旁襄助,他們都在工廠裏另有工作,才能收支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