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仿徨

在一群伊斯蘭教國家之內印度尼西亞最可能在下一世紀產生重要的作用。一因為她的人口,二因為她的資源,三因她海洋國家的地位,四因她本身之可變性。

這國家包括著一萬三千島嶼,東西橫跨三千英裏。人口兩億,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所產石油、木材、橡膠與錫礦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因為地域的近接與內在華裔的特殊情形,印尼也可能與中國發生重要關系。

印尼在13世紀之前原為一群各不相屬之小王國,佛教與印度教在七至八世紀(中國時在唐朝)傳入,這些小王國以印度教諸神做護佑。至13世紀爪哇之馬紮帕奚(Majapahit)王國有統一諸島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態勢。她的擴張政策引起元世祖忽必烈的幹預。1293年元軍之攻爪哇固然是無功而返,可是自此馬紮帕奚的統一運動也因之失去實質。她之令各島稱臣,也不外和親納貢等傳統方式,缺乏統一之內在的意義。15世紀鄭和之巡行南洋,即曾與盤踞馬六甲海峽之海盜(也是華裔)和婆羅洲之土酋作戰。可見得當時所謂印尼之跨島王國早已有名無實。

17世紀荷蘭之東印度公司開始掃除其他西歐各國在諸島的勢力,自此整個地區稱荷屬東印度(Dutch East Indies)。但荷人占領諸島,由沿海伸入腹地仍經過一段長時間。又直至19世紀前期東印度公司始將治理諸島權力交荷蘭政府。然則印尼在荷治下成為一個政治實體,名目上前後三百五十年。

荷人初攫得此群島嶼肆無忌憚。尤以處置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或稱摩鹿加Moluccas,在西裏伯斯至新幾內亞之間)最為殘酷。當日冷凍尚未發明,治肉專賴香料。荷人企望專利於歐洲,凡其在各島力之所及則全部霸占。不能控制則前往將其耕作破壞居民屠殺,剩余的強迫遷徙。馬克思論“初期的累積資本”,其實況為“歷史的展開乃是征服,奴役,搶劫,謀殺。一言以蔽之,武力為最”(《資本論》卷一章二十六)。征之荷蘭在印尼情形所述並不為過。

即至19世紀大部時間內荷人推行的“種植方案”(Cultivation Plan或Cultural Program)亦仍盡盤剝之能事。在方案之下所有村莊均需以五分之一的耕地種植商業產品包括咖啡、茶葉、蔗糖、煙草、胡椒、肉桂、靛青、棕欖等,其價格由政府單方計值以代地租賦稅。所有收獲由政府指定之出入口商接收統運荷蘭,凡違抗及不如額的處以體刑。各地區土著之管理人員亦別無他法,但俯首從命之外亦從中受惠。此種強迫耕種至19世紀末葉方開始收束,至本世紀才全部停止。

印尼之反荷犖犖大者有19世紀初期由爪哇王子所領導之遊擊戰,曾曠日持久使荷人疲於奔命。世紀之交又有蘇門答臘之反叛,亦用兵三十年。本世紀初年峇裏之土著以人海戰術企圖突破荷人所設城寨,但缺乏外援,本身在科技方面又過於落後,終歸失敗。

伊斯蘭由穆罕默德創教事在7世紀,及其陸續傳入印尼已在15世紀,大約與鄭和巡弋印度洋同時。一般說來印尼之伊斯蘭化未經過大規模“聖戰”階段,而是由阿拉伯人及來自印度之伊斯蘭教徒做主營建教堂,延聘教師(mullah),感動各地群眾與官僚後始推動王室。因其和平演進,長期發展,印尼之伊斯蘭接受吸引各地其他宗教,尤多佛教、印度教及原始巫術成分。至19世紀之末始有來自阿拉伯之革新運動,以一切根據《可蘭經》為依歸,既排斥其他宗教成分,亦不承認伊斯蘭教高僧所作各種繁縟之解釋。只是此種做法也只能在印尼伊斯蘭教徒中產生分化作用。

本世紀之初又有所謂“沙雷卡伊斯蘭”(Sarekat Islam)者,亦由阿拉伯人及蘇門答臘之伊斯蘭教徒倡導。一方面提倡激動土人伊斯蘭教情緒,一面即以排華為職志。但馬克思主義者利用當中群眾運動之成分、戰鬥意識與提倡全民平等之立場,改變其宗旨,迫使阿拉伯裔退出,成為印尼共產黨PKI之前身。自是印尼之群眾運動,經常為正統之伊斯蘭教義、民族主義、共產或反共立場長期角逐,亦甚少不與排華關聯。

印尼自獨立以來只有三位總統。迄至1998年5月,只兩位總統。

第一位總統蘇加諾(Sukarno,他原有名亞克米Achmed,以後沿用爪哇人習慣,將此名放棄,姓名只一個字),早歲被荷人監禁,第二次大戰期間曾與日人合作,但始終不忘印尼獨立宗旨。V-J Day後出面為新國家領袖。

此人曾被批評為好大喜功,不務實際。他實行獨裁統治,又號稱“督導下之民主”(Guided Democracy),自任終身總統。1962年他發動對荷屬新幾內亞的戰爭,引起聯合國調停,因之該區域終並入印尼版圖。1963年反對馬來西亞建立聯邦。他的“毀滅馬來西亞運動”以傘兵降落北婆羅洲,部分並降落於馬來半島直接威脅吉隆坡。因馬來西亞被獲選加入聯合國之安全理事會則使印尼退出聯合國。他之強調親共反西方立場,自我標榜為“雅加達—北京—河內—瑯勃拉邦—平壤軸心”。在這方面他確有輕狂跋扈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