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第3/3頁)

要追究這雙重性格的由來,我們仍要從忽必烈說起,他是元朝真正的創業之主。

成吉思汗逝世之後,大可汗為忽必烈之伯父窩闊台。窩闊台在位十三年,繼位的大可汗為他的兒子貴由。貴由在位三年,後繼之大可汗為忽必烈之長兄蒙哥。以上均經過“忽烈而台”的選舉程序,前兩次在蒙古國都卡拉科倫(Karakorum)(漢名和林)舉行。最後一次雖在金帳汗國的區域舉行,事後各王子貴族仍在卡拉科倫聚集,以表示其選舉之合法。忽必烈不僅不依此程序,而且卡拉科倫被他永久地放棄,他日後稱開平(今日內蒙古之多倫)為上都,燕京經他重建之後則為大都。皇帝每年春夏在上都,秋冬在大都,其他元朝的皇帝也都如此,為成吉思汗制度內之所無。

原來蒙哥為大可汗時,即有將南宋領域整個支解的企圖。1257年蒙哥自領軍入川攻重慶,皇弟忽必烈則攻鄂州(武昌),另一支軍起先也由忽必烈出名統帥,實際率領者則為兀良合帶(Uriangkatai),他曾於1253年由甘肅經西康入雲南,當日則為南詔。忽必烈北返之後,這支軍隊留置南方,由兀指揮,此時也可以北上支應。如此可以將南宋西部截成數段。不料1259年軍中疫疾流行,蒙哥死於合州(四川合江)城下,蒙古軍將整個攻勢放棄,宋朝才延長壽命十多年。

原來蒙哥的布置,以幼弟阿裏不哥在國都鎮攝。此人與皇室諸王權臣接近,也有西部汗國的支持。忽必烈則多年在華北主持民政,信用中國儒臣,與蒙古主流相去至遠,不算能得人心。所以“忽烈而台”推阿裏不哥為大可汗,忽必烈尚在開平,他就自立為帝。所稱“俯徇輿清,勉登大寶”,並且以阿裏不哥“反”,詔諭天下,只有在中國方面有宣傳的功效,不能得到蒙古人的同情。而且蒙哥的遺孀——忽必烈自己的長嫂,尚站在阿裏不哥的一邊。

忽必烈的政策是南守北攻。他一面派人與南宋的賈似道接觸,企圖講和,一面送高麗世子王倎回國立他為高麗王以加強側翼,對蒙古的貴族與軍人則竭力拉攏,以金帛相遺。《元史》裏有賜各王及先朝皇後的文綺銀兩的數目,並稱“自是歲以為常”。因之當日的措施,也成為日後的永久政策。

忽必烈的貶抑漢人,讓蒙古色目擡頭,可以說都在此時不久肇始,禁人民攜帶兵器,則在即帝位後宣布,他的財政稅收政策尤受這北方牽制的影響。這種個人種族與國策穿拖一起的關系,迄忽必烈之余生,從未中斷。阿裏不哥於1264年兵敗被擒,忽必烈貸幼弟一死,西部汗國有些從弟侄輩也向他表示名義上的歸順,但是侄子海都(Kaidu)始終不承認忽必烈的地位,他在中亞糾集蒙古王子五十余人,與元軍作戰前後幾四十年。1287年還有一個成吉思汗兄弟之四世孫叫做乃顏(Nayan)的,也與他結合,在今日中國之東北向上都東西夾攻,一時情勢嚴重。忽必烈已年七十四,仍禦駕親征,有些將士尚從南方調來。1289年海都又犯邊,皇帝又親征。所以我們議論元世祖及元朝的創立,也要把這因素一並加入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