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鴻爪

紐約出租汽車的駕駛人常常是外國人,有些尚不說英語。大概曼哈頓(紐約市所在的島嶼)的街道豎的是大道,橫的是街,各以數目字定名,沒有十分的高深奧妙。倫敦可不然了。其街頭既不平行對稱,也不輻射,而系處在二者之間。通常我們要去的地方又常在步行範圍之內。可是轉錯了一個彎,則可以謬以千裏,而且更難找回原來的地方。我和內子犯了好幾次錯誤之後,發現了一個補救的辦法,則是全面撤退到Picadilly Circle。那樞紐的東北角Boots藥店的後方,有一家叫Regent Palace的旅館,內中有問事處,又和旅館的問事處隔離,也不管問事者系旅店顧客與否,一般應答殷勤周到,通常又贈倫敦市中心地圖一紙,還在問事者要去的地點畫一個叉,然後解釋走去的途徑,使你萬無一失。在今日的社會裏如此周到的服務還能維持多久,甚成疑問。總而言之,我們就不可想象紐約的鬧市有同樣的款待了。

不少情形之下,我們必須借重於計程車。倫敦的計程車仍然保持著它的特色。不是一般的汽車充數,而系特制,車廂成方匣形,容積龐大。三四個乘客帶著行李尚綽有裕如。而且車身高,乘客只要稍一彎腰,而用不著匍匐進出。計程車價也不特別昂貴。如果三四個人坐計程車,通常較地下鐵(英國人稱為tube)便宜合算。談到熟練門道,這才是倫敦計程車的駕駛人之所長,原來倫敦的大街小巷,縱是縱橫曲折,實際無不互相貫通。計程車總是經行不意的地方,最後才脫穎而出。有些小巷看來絀蹙不堪行車,他們也能縱橫來去。

我所擔心服務性質的事業不能繼續,一方面根據個人經驗,一方面也是猜想經濟條件高度活躍的情形下之必然。倫敦市中心去希則羅(Heathrow)飛機場約十五英裏。1973年我嶽父母來英倫訪問我們後回美,因為他有心臟毛病,我就替他包了一部計程車,預定天明扣門來接,車價只十二鎊。1987年,即三年前,我們飛機在加特威(Gatwick)機場下落,本來那邊也有地鐵直達維多利亞火車站,只因為我們一夜未眠、疲憊不堪,我們拖著行李,看地圖加特威也並不見得較希則羅相去要遠得多。於是與內子商量後決定乘計程車去倫敦,豈知車費鎊數川流不息地在計程表上跳出,彼伏此升,其快無比,加以那天M-23公路又在修路,到旅館車費已一百十鎊。那天我們下榻的地方乃是柏克(Buck)旅舍。這也是我自稱倫敦裏手而吃虧的地方。1970年間,我們來此多次,柏克可算當日眼下價廉物美的地方,住宿仍照英國“床與早餐”(Bed and Breakfast)的辦法計算,成人八鎊一天,小童減半。這旅館地位適宜,靠百貨公司哈羅(Harrods)及維多利亞博物館都近在咫尺,既方便又安靜。也不知我們來去不在之間,這旅社也已易手,改稱波芙花園(Beaufort Garden),一等到我們把計程車打發去後,開始填住客單時,才發現舊日之客棧,一經粉刷重新裝備,已成今日之時髦旅館。“床與早餐”成為往跡,現在的價格,雙人房每天一百鎊。所以我們才履足於英倫兩小時,已花費去了預定三星期旅費中相當數目之一部分。後來回美偶閱旅行雜志,才知道波芙花園現為倫敦優秀的小旅館之一。老板和經常顧客同為演出界聞名人物,只是不知其最近房價幾何。

有了以上的經驗,這次我們小心從事,希則羅去倫敦中心偏北的旅館區有公共汽車,稱為“空運巴士”(Airbus),紅色二層樓,每隔半小時一班,行李欄也寬敞,任客自行取放。單程票五鎊,來回票八鎊。可是我們去時可以坐四五十人的巴士只有乘客四人。回時巴士經過所有指定旅館附近,也只接得來客五人。看來巴士公司有維持路線的義務。我們則仍希望乘客增多,公司財源茂盛。因為老是賠本生意遲早要關門,則我們可以引用的服務事業也必又少一籌也。

如此這般的情形,剛一履足於英倫,第一印象即為經濟狀況與物價。本來英國的通貨膨脹,已相當的可怕。回顧1972年第一趟來英時,英鎊還是一個很紮實的單位。如果銀行支取二百鎊,出納員必道歉,要到內面驗證存數,“因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我也曾親眼看到有Sir和Lady貴族銜的顧客(甚可能因學術上的成就封爵),和一般人站隊去支取三五十鎊。今日則很少的人還認為兩百鎊是大數目了,也沒有再到銀行裏兌取零用錢。以金融卡支錢的機器裝置於墻壁之內,到處都有。十年之前英鎊已不如前,可是仍為一個基本單位。這次我們來英,帶有以前留存的一鎊紙幣,至此才知道業已作廢,即銀行的兌換也已過時。新鎊為銅幣,面積小而肉厚,以便和以前所發的貨幣面積大而值價低的有分別,也只當作零錢使用。我們以美金作本位的遊客,更有一項苦處。1970年間美金值高而英鎊低,又一路從每鎊二元四角的兌換率跌入二元大關,一度與美金的價值接近,而物價還沒有趕上,所以我們占便宜。內子也說:“We save a dime here,a nickel there.”(我們此處省下一毛,那裏掙著五分。)今日則他們以英鎊作單位的物價和美國以美金為單位的物價在數目字上已有扯平的趨勢,而英鎊在最近又回漲接近美金二元。這也就是說以前物價廉,我們錢多,他們錢少。今日這三個條件全與以前相反,好像逼著我們將以前所占便宜退還回去。通貨膨脹的情形也可以在報紙上“求才”的廣告看出,內中所提及的薪水數,以前英國常只有美國同樣工作者六成左右,今日至少業已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