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1:對作戰的限制(第2/6頁)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個。一個原因是,天氣不好不能進行帆船作戰(一個例外是1759年11月在大西洋的基伯龍灣冒著颮進行的海戰),而海岸邊的波浪比公海上要小。另一個原因是,海戰的目的主要是爭奪從港口進入公海的航道、保護沿海岸航行的船只、防禦侵略,而這些活動都集中在離海岸較近的地方。第三個原因是,全憑視覺聯絡的大型帆船在茫茫大海上很難互相找到。哪怕是一連串的大帆船列隊而駛,它們彼此相隔也不能超過20英裏;納爾遜在1798年的尼羅河戰役中發現,交戰雙方的艦隊一不留神彼此就找不到了。1747年在距阿申特島200英裏處發生的第二次菲尼斯泰爾戰役和1794年在離阿申特島400英裏的大西洋深處“光榮的六月一日”海戰是兩次罕見的真正深海作戰,兩次都是在英法兩國之間進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次海戰中,法國艦隊都有運輸給養的船隊隨行,運輸船多達130多余艘,浩浩蕩蕩,極易追蹤,目標比起法國軍艦自己航行來大多了。

後來,蒸汽取代風帆成為驅動船只的動力,可能有人會以為這下軍艦可以不必再那麽依靠陸地了,因為即使一絲風都沒有,蒸汽艦船照樣可以航行;帆船在狂風大作時必須收帆並關閉炮眼,蒸汽艦船卻仍然是穩定的炮台。然而,矛盾的是,蒸汽船反而回到了槳船那種依賴後勤支持的狀態,活動範圍比起大型帆船來大大縮小。原因是,直到最近采用油燃料之前,蒸汽船使用的是燃料是煤,耗煤量非常之大。比如,1906年下水的“無畏號”戰列艦煤艙裏的儲煤只夠它以20節的速度航行5天,所以蒸汽船離不開岸上的煤庫。海上霸主英國在大型帆船的時代就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基地網,所以它有條件在各大洋派駐艦隊,因為艦只可以在各地幾百個碼頭裝煤。即便如此,那些艦隊也無法跨越大洋,只能在當地遊弋。沒有這樣的基地網的國家要麽完全無法投射海軍力量,要麽得靠盟國的善意幫助。1904—1905年間,俄國在與英國關系的低谷期把波羅的海艦隊派往遠東的時候,每一艘軍艦的甲板上都堆滿了煤;在法屬殖民地各港口間航行期間,甲板上小山一樣的煤堆把大炮都擋住了。

另一重矛盾是,燒煤的艦隊雖然理論上可以跨洋航行(蒸汽船兩天能航行500英裏),但實際上打仗仍然在海岸附近。部分的原因是它們仍然受到同樣的戰略因素的制約,而且它們與之前的大型帆船一樣,在無線電發明以前在公海上等於是瞎子;它們的視線真正得到擴展要等到配備無線電的艦載飛機的時代。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所有海戰都是在離岸100英裏之內的水域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同樣的情形,盡管那時已經發明了雷達、航空母艦和遠程巡邏潛艇,人類也掌握了海上補給的技術。對此,歸根結底的解釋是,大海實在太遼闊了,艦隊面對一望無際的深海只能望洋興嘆。美國飛機在中途島炸沉日本的航空母艦是世界史上屈指可數的一次真正大洋作戰,那次靠的是精明的推測才找到日本的艦只;最終於1941年5月在布雷斯特附近沉沒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曾兩度擺脫英國艦隊的追蹤;而盟國的護航艦和升出水面的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中部的海戰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巨大緩慢的商船隊目標大得異乎尋常。海上風暴也嚴重妨礙偵察敵蹤,比如,日本人就利用了大型氣候鋒面來掩護他們1941年12月向珍珠港的進發。另外,遠距離和近距離武器裝備的使用一直難以協調。鑒於此,可以設想海洋也許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繼續是人跡罕至的神秘王國。

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則是肯定無誤的,無須設想。地球表面70%被水覆蓋,大部分水面是開放的海洋,多數大規模海戰只發生在這片水面的一小部分。如果我們套用克裏西名著的標題——“世界上15場決定性的戰役”——把“決定性”定義為“具有持久的、超出地方範圍的意義”,也列出15場決定性海戰的話,可能就是下面這個單子:

薩拉米斯海戰,公元前480年:擊敗了波斯對希臘的入侵;

勒班陀海戰,1571年:遏止了伊斯蘭向西地中海的推進;

無敵艦隊海戰,1588年:挫敗了西班牙對信奉新教的英格蘭和荷蘭的進攻;

基伯龍灣戰役,1759年:確保了英國與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爭霸中的成功;

弗吉尼亞海角戰役,1781年:保證了美國殖民者的勝利;

坎普爾頓海戰,1797年:永遠消除了荷蘭與英國在海軍方面的競爭;

尼羅河戰役,1798年:重挫了拿破侖企圖統治地中海兩岸並重啟對印度的爭奪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