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1:對作戰的限制(第3/6頁)

哥本哈根海戰,1801年:成就了英國在歐洲北部水域的霸業;

特拉法爾加海戰,1805年:終於摧毀了拿破侖的海軍力量;

納瓦裏諾海戰,1827年:昭示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解體;

對馬海戰,1905年:確立了日本對中國和北太平洋的霸權;

日德蘭海戰,1916年:粉碎了德國建立遠洋海軍的夢想;

中途島戰役,1942年:阻止了日本控制西太平洋的企圖;

三月運輸船隊戰役,1943年:迫使德國潛艇退出了大西洋的戰鬥;

萊特灣海戰,1944年:確立了美國對日本帝國海軍無可爭議的優勢。

以上是對所選的戰役意義的簡要總結。這個單子特別值得注意的——雖然專家也許有不同意見——是這些海戰大多集中發生於地圖上的幾塊地方。比如,坎普爾頓、哥本哈根和日德蘭這三場海戰的戰場彼此相隔不到300英裏;薩拉米斯、勒班陀和納瓦裏諾三場海戰都發生在伯羅奔尼撒附近,戰場相距頂多100英裏,雖然薩拉米斯海戰和納瓦裏諾海戰在時間上相差2300年。無敵艦隊戰役、基伯龍灣海戰和特拉法爾加海戰發生的地點都離西經5度線不到100英裏,都在北緯50度到30度之間,這在地球上算是相對很小的一塊地方——且大多為陸地。1781年後,弗吉尼亞海角多次發生海戰;對馬海峽在1905年之前也是戰事頻仍,主要是蒙古人在1274—1281年間對日本發動的進攻;而發生尼羅河戰役水域的沿岸處自從法老時代就一直是海戰的多發地。因此,在此列舉的15場決定性海戰中,只有兩場——中途島戰役和三月運輸船隊戰役——是在遠離陸地、先前從未發生過戰事的水域進行的。

同樣,世界上大部分陸地上也沒有發生過戰爭。凍原、沙漠、熱帶雨林和大山對士兵和對旅人一樣嚴酷;應該說對士兵更嚴酷,因為士兵攜帶的東西更累贅。軍事手冊裏可能載有關於“沙漠戰”“山地戰”或“叢林戰”的內容,但事實是,企圖在沒有水源、沒有道路的地方作戰是違背自然的;那些地方真正發生過的軍事行動通常不是作戰,而是裝備精良而又昂貴的特種兵的小規模交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隆美爾和蒙哥馬利的沙漠軍團從未遠離過北非的海岸;日本於1941年12月到1942年1月期間征服叢林茂密的馬來亞,靠的是殖民地時期修建得極好的公路和沿岸便於登陸的“鉤狀岬”;中國在1962年與印度的邊界沖突中收復了一部分高山地帶,戰鬥發生在海拔16000英尺以上,中國軍隊事先在西藏高原適應了一年的時間,而印度的軍隊中許多人剛從平原調上來,患了高山病,無法作戰。

總算起來,全世界6000萬平方英裏的陸地中,70%都太高、太冷或太缺水,無法開展軍事行動。北極和南極明白地顯示了地理條件的影響。南極洲大陸由於難以到達,也因為極端的氣候條件,幾千年來從未發生過戰事,盡管有幾個國家對它有領土要求,而且據說冰層下覆蓋著非常寶貴的礦物資源。自從1959年《南極洲條約》簽署之後,所有的領土要求都被擱置,整個大陸被宣布為非軍事區。相比之下,北極沒有實現非軍事化,它表面的冰層下常有核潛艇遊弋。但是,冬天可達三個月的漫長極夜、冬季的嚴寒,以及缺乏任何有價值的資源,這些因素決定了北極不太可能發生戰爭。在極地地區,陸上發生過的最北邊的軍事事件是德國和同盟國在1940—1943年間的小規模交火,目的是爭奪設在格陵蘭島東岸,接近北緯80度的斯匹次卑爾根的氣象站;交火中雙方各有傷亡,但是,在惡劣天氣的侵襲下,他們有時為求生存不得不互相幫助。除了這樣的特殊情況外,即使在條件適宜行軍打仗的地方,激烈的軍事活動也只集中於其中的一小塊兒。戰鬥不僅在距離相近的地方反復發生,比利時北部的“歐洲戰場”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意大利北部位於曼圖亞、維羅納、佩斯基耶拉和萊尼亞諾之間的“四邊形”是另一個,而且自古以來戰爭經常發生在同一個地點。

最引人注意的例子是土耳其歐洲部分的阿德裏安堡,現名埃迪爾內。那裏共發生過有記錄的15次戰鬥或封鎖,第一次發生在323年,最後一次在1913年7月。a

埃迪爾內從來不是,現在仍然不是大城市;人口一直沒有超過10萬。它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經常的兵家所爭之地,不是因為它的財富或規模,而是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它位於三條大河的交匯處,這些大河的河谷提供了四通八達的通道——向西到馬其頓的山區,向西北接保加利亞,向北則直達黑海岸邊,而且它們流經歐洲最東南角的唯一開闊的平原,最後注入海洋。平原的另一邊屹立著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這座宏偉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由君士坦丁大帝親自選址定都,因為它位於歐亞兩大陸分野處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邊,最是易守難攻。因此,從戰略角度來看,阿德裏安堡和君士坦丁堡是姐妹城市,共同監視著黑海和地中海之間,以及南歐和小亞細亞之間的動靜。因為君士坦丁堡無法從海上攻破,自從5世紀初修建了狄奧多西城墻之後更是固若金湯,於是,所有自小亞細亞來侵略南歐的入侵者都不得不在君士坦丁堡後側的平原登陸;從黑海以北而來的入侵者由於陸地上喀爾巴阡山脈的阻攔,只能沿黑海西岸行進,結果也來到阿德裏安堡的平原;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遭十字軍洗劫之前是古羅馬衰落以後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地方,對它一直垂涎三尺的歐洲入侵者在前來的路上也必須經過同一個平原。簡而言之,阿德裏安堡是地理學家所謂的亞歐陸橋的歐洲一端,亞洲有兩條主要通道沿此陸橋進入歐洲,每當有大軍沿任何一條通道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行進,阿德裏安堡即不可避免地成為必爭之地;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城市從未能夠發展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