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第4/11頁)

吉藏續雲:

第三溫法師用心無義。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釋意雲:經中說諸法空者,欲令心體虛妄不執,故言無耳。不空外物,即萬物之境不空。(《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

《山門玄義》第五雲:第一釋僧溫,著《心無二諦論》雲:有,有形也。無,無像也。有形不可無,無像不可有。而經稱色無者,但內止其心,不空外色。……《二諦搜玄論》雲:晉竺法溫,為釋法琛法師之弟子也。其制《心無論》雲:夫有,有形者也;無,無像者也。然則有象不可謂無,無形不可謂無。(當作有)是故有為實有,色為真色。經所謂色為空者,但內止其心,不滯外色。外色不存余情之內,非無如何?豈謂廓然無形,而為無色乎?(《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四)

《高僧傳》法深(竺潛)傳中附有竺法蘊,未知是否即法溫。吉藏《二諦章》卷上述心無義,亦與上述略同。此宗所持,與莊子同,蓋以莊學講佛學也。此心無宗。

【注】此外《世說新語》雲:“湣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謀曰:‘用舊義往江東,恐不辦得食。’便共立心無義。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湣度果講義積年。後有傖人來,先道人寄語曰:‘為我致意湣度,無義那可立。治此計權救饑爾,無為遂負如來也。’”(《假譎》,《世說新語》卷下之下,頁二十八)注雲:“舊義者曰:種智有是,而能圓照。然則萬累斯盡,謂之空無;常住不變,謂之妙有。而無義者曰:種智之體,豁然太虛。虛而能知,無而能應。居宗至極,其唯無乎?”(同上)此注所引,未知是否即支湣度心無義原文。《高僧傳·竺法汰傳》雲:“時沙門道恒頗有才力,常執心無義,大行荊土。汰曰:‘此是邪說,應須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曇一難之,據經引理,析駁紛紜。恒仗其口辯,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遠就席,設難數番,關責鋒起。恒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麈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為?’座者皆笑矣。心無之義,於此而息。”(卷第五,《大藏經》卷五十頁三五四)法溫,支湣度,道恒俱執心無義。安澄雲:“高僧中沙門道恒,執心無義,只是資學法溫之義,非自意之所立。後支湣度追學前義。”(《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四)然支湣度道恒年輩俱早於法溫。安澄此言有誤(說詳陳寅恪先生《支湣度學說考》)且就上所引觀之,則支湣度道恒之心無義與法溫所持,亦不相同。蓋法溫所持,注重在不空外色。支湣度所持,注重在證明心體之為“豁然太虛”。道恒所持雖未詳,然慧遠攻之雲:“不疾而速,杼柚何為”,似道恒亦注重在證明心“虛而能知,無而能應”。

吉藏續雲:

此四師(道安,法深,支遁,法溫)即晉世所立矣。爰至宋大莊嚴寺曇濟法師著《七宗論》還述前四,以為四宗第五於法開立識含義。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今之所見群有,皆於夢中所見。其於大夢既覺,長夜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是時無所從生,而靡所不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山門玄義》第五雲:第四於法開著《惑識二諦論》,……以惑所睹為俗,覺時都空為真。”(《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五)於法開,《高僧傳》雲:“不知何許人,事蘭公為弟子。”(卷四,《大藏經》卷五〇頁三五〇)蘭公為於法蘭,《高僧傳》卷四有傳。此識含宗。

古藏續雲:

第六壹法師雲:世諦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經雲:從本以來,未始有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

《玄義》雲:第一釋道壹,著《神二諦論》雲: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為世諦。心神猶真不空,是第一義。若神復空,教何所施。誰修道隔凡成聖,故知神不空。(《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五)

《高僧傳》謂:“道壹姓陸,吳人。……從汰公受學。……晉隆安中(西歷三九七至四〇一年)遇疾而卒,春秋七十有一。”(卷六,《大藏經》卷五〇頁三五七)此幻化宗。

吉藏續雲:

第七於道邃明緣會故有,名為世諦。緣散故即無,稱第一義諦。(《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

《玄義》雲:第七於道邃著《緣會二諦論》雲:緣會故有是俗,推拆無是真。譬如土木合為舍,舍無前體,有名無實。故佛告羅陀:壞滅色相無所見。(《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