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第3/11頁)

安澄雲:

(琛法師)制論雲:夫無者,何也?壑然無形,而萬物由之而生者也。有雖可生,而無能生萬物。故佛答梵志,四大從空生也。《山門玄義》第五卷,《二諦章》下雲:復有竺法深即雲:諸法本無,壑然無形,為第一義諦;所生萬物,名為世諦。(《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三)

安澄並雲:“深法師者,晉剡東仰山竺潛,字法深,姓王,瑯琊人也。年十八出家。……以晉寧康二年(西歷三七四年),卒於山館,春秋八十有九焉。言深法師者有本作琛字。”(同上)按竺潛,《高僧傳》卷四有傳。同時竺法汰亦有本無義。《高僧傳》雲:“竺法汰東管人。少與道安同學,雖才辯不逮而姿貌過之。……以晉太元十二年(西歷三八七年)卒,春秋六十有八。……汰所著義疏,並與郤超書論本無義,皆行於世。”(《高僧傳》卷五,《大藏經》卷五十頁三五四至三五五)僧肇《不真空論》所破本無義,元康《肇論疏》以為即法汰之說。此本無異宗。此宗所持,實即《老子》“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蓋以《老》學講佛學也。

吉藏續雲:

第二即色義。但即色有二家。一者,關內即色義。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無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義為肇公所呵。肇公雲: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領色非色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

此師意雲:細色和合,而成粗色。若為空時,但空粗色,不空細色。望細色而粗色不自色。故又望黑色而是白色,白色不白色。故言即色空,都非無色。若有色定相者,不待因緣,應有色法。又粗色有定相者,應不因細色而成。此明假色不空義也。(《中論疏記》卷二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四)

關內為何人,安澄未言及。“望黑色而是白色”一語,亦頗費解。此義大意謂粗色是空,細色不空。粗色所以是空者,以其無定相也。蓋僅謂色無定相,不言色性本空。故僧肇謂為:“悟色而不自色,未領色非色也。”安澄雲:“但知色非自色,因緣而成。不知色本是空,猶存假有也。”(同上)此即色義中第一家。此宗所持,其詳不可知。但就此所說觀之,則頗似今科學家對於外物之見解。如所謂元子電子等,細色也;此系不空者。如元子電子等所組成之具體的物,粗色也;此乃是空者。

吉藏續雲:

次支道林著《即色遊玄論》,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遊玄論。此猶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與安師本性空故無異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支道林即支遁。《高僧傳》曰: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曰河東林慮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遁常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雲:各適性以為逍遙。遁曰不然。夫桀紂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於是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服。……以晉太和元年(西歷三六六年)……終於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卷四,《大藏經》卷五十頁三四八至三四九)

安澄雲:

《山門玄義》第五卷雲:第八支道林著《即色遊玄論》雲: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彼意明:色心法空名真,一切不無空色心是俗也。述義雲:其制《即色論》雲:吾以為即色是空,非色滅空。斯言矣。何者?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恒寂。然尋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即名為空。不待推尋破壞方空。既言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然不偏言無自性邊,故知即同於不真空也。(《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四)

《高僧傳》本傳亦稱支遁作《即色遊玄論》。《世說新語》謂支道林作《即色論》,注雲:

支道林集妙觀章雲:“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文學》,《世說新語》卷上之下,《四部叢刊》本,頁十九)

此與吉藏所說略同。此謂色之本性即空。不只粗色空,細色亦空。知色之本性即空,則即有色吾亦知其為空,故可即色而遊玄矣。《高僧傳》本傳又稱支遁作《聖不辯知論》。安澄所引,“知不自知,雖知恒寂”。似即《聖不辯知論》中所說之義。此即色義中第二家。此與僧肇不真空義同;其《聖不辯知論》與僧肇之《般若無知論》義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