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第2/11頁)

“安般”譯言息,即呼吸。佛法修行之方法中,有不凈觀,即於坐禪時觀身體不凈,即此所說“四禪寓骸以成定”也。有持息念,即於坐禪時注意呼吸,即此所謂“安般寄息以成守”也。“損之又損”,《老子》之言。“忘之又忘”,莊子之意。“開物成務”,《周易》之文。此用“三玄”比附佛學也。支遁《大小品對比要抄序》雲:

夫般若波羅蜜者,眾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其為經也,至無空豁,廓然無物者也。無物於物,故能齊於物。無智於智,故能運於智。……般若之智,生乎教跡之名。是故言之則名生,設教則智存。智存於物,實無跡也;名生於彼,理無言也。何則?至理冥壑,歸乎無名。無名無始,道之體也。無可不可者,聖之慎也。苟慎理以應動,則不得不寄言。宜明所以寄;宜暢所以言。理冥則言廢;忘覺則智全。若存無以求寂,希智以忘心;智不足以盡無,寂不足以冥神。何則?蓋有存於所存,有無於所無。存乎存者,非其存也;希乎無者,非其無也。何則?徒知無之為無,莫知所以無;知存之為存,莫知所以存。希無以忘無,故非無之所無;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所存。莫若無其所以無;忘其所以存。忘其所以存,則無存於所存。遺其所以無,則忘無於所無。忘無故妙存;妙存故盡無。盡無則忘玄,忘玄故無心。然後二跡無寄,無有冥盡。是以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眾生之喪道,溺精神乎欲淵。悟群俗以妙道,漸積損以至無。設玄德以廣教,守谷神以存虛。齊眾首於玄同,還群靈乎本無。(同上,卷八,《大藏經》卷五五頁五五)

此亦就《老子》損之又損,《莊子》忘之又忘之意,以講佛經,亦“格義”也。

三 【“六家七宗”】

中國原有之《老》莊之學,在此時盛行。此時人講《老》莊,特別注重於所謂有無問題,觀上二章所說可見。當時講佛學者,亦特別注重於所謂空有問題;或言有無,或言空有,空有亦即有無也。或當時講《老》莊之學者,受佛學之影響,故講《老》莊時,特別注重於所謂有無問題歟?抑當時講佛學者,受《老》莊之影響,故於講佛學時,特別注重於所謂空有問題歟?二者蓋均有焉。總之所謂有無,空有,乃《老》莊及佛學所共有之問題,而亦南北朝以後佛學家所討論最多之問題也。

當時人對於此問題之討論,有六家七宗。日本安澄《中論疏記》雲:

梁釋寶唱作《續法論》,雲宋釋曇濟作《六家七宗論》,論有六家,分成七宗。一本無宗,二本無異宗,三即色宗,四心無宗,五識含宗,六幻化宗,七緣會宗。今此言六家者,於七宗中除本無異宗也。有人傳雲此言不明。今應雲,於七宗中除本無宗,名六家也。(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三)

吉藏雲:

什法師未至長安,本有三家義。一者釋道安明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疑當為末)有;若詫(當為托字)心本無,則異想便息。……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本無異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

安澄雲:

釋道安《本無論》雲:如來興世,以本無弘教。故方等眾經,皆明五陰本無。本無之論,由來尚矣。謂無在元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托心本無,即異想便息。(《中論疏記》卷三末,《大藏經》卷六五頁九二)

什法師謂鳩摩羅什。據《高僧傳》本傳,(《高僧傳》卷二)什於姚興弘始三年(西歷四〇一年)入長安。在此時之前,道安已先在長安,大弘佛法。道安為晉代一大佛教領袖。本在襄陽,為秦軍所獲。後居長安。秦主苻堅,極尊禮之。“安既篤好經典,志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譯出眾經百余萬言。”(《高僧傳》卷五,《大藏經》卷五十頁三五四)以晉太元十年(西歷三八五年)卒,年七十二。(同上頁三五三)元康《肇論疏》謂道安作《性空論》。本文今不傳。據吉藏所說,則道安之《性空論》,即“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之義。此本無宗也。若只依“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二句言,則此宗與本無異宗,無大差別。惟若吉藏所說,則此宗與僧肇所說“不真空”之義相同。當於下另論之。

吉藏續雲:

次琛法師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於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此釋為肇公《不真空論》之所破。亦經論之所未明也。(《中觀論疏》卷二末,《大藏經》卷四二頁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