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一 【吉藏之二諦義】

隋唐之際有吉藏。《續高僧傳》曰:

釋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於交廣之間,後遷金陵而生藏焉。……聽興皇寺道朗法師講,隨聞領解,悟若天真。年至七歲,投朗出家。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咨稟,妙達指歸。(卷十一,《大藏經》卷五十頁五一四)

《續高僧傳》謂吉藏於唐高祖武德六年(西歷六二三年)卒,年七十五。吉藏曾住會稽嘉祥寺,世稱嘉祥大師。《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吉藏均為制疏。對於所謂三論宗,貢獻甚大。惟其學瑣碎已甚,不盡有哲學的興趣,今述其二諦義。

吉藏雲:

叡師《中論序》雲:“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祛內以流滯。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若通此四論,則佛法可明也。”師雲:此四論雖復名部不同,統其大歸,並為申乎二諦,顯不二之道。若了於二諦,四論則煥然可領。若於二諦不了,四論則便不明。為是因緣,須識二諦也。若解二諦,非但四論可明,亦眾經皆了。何以知然?故論雲:諸佛常依二諦說法。……(《二諦章》卷上,《大藏經》卷四五頁七八)

依吉藏,二諦有三種,三重,或三節。吉藏雲:

山門相承,興皇祖述,說三種二諦。第一明說有為世諦,無為真諦。第二明說有說無,二並世諦。說非有,非無,不二,為真諦。……第三節二諦義。此二諦者,有無二,非有無不二;說二說不二為世諦,說非二非不二為真諦。以二諦有此三種,是故說法必依二諦。凡所發言,不出此三種也。(《二諦章》卷上,《大藏經》卷四五頁九十)

所以需要此三種二諦者,吉藏雲:

此三種二諦,並是漸舍義,如從地架而起。何者?凡夫之人,謂諸法實錄是有,不知無所有。是故諸佛為說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言諸法有者,凡夫謂有。此是俗諦,此是凡諦。賢聖真知諸法性空,此是真諦,此是聖諦。令其從俗入真,舍凡取聖。為是義故,明初節二諦義也。次第二重明有無為世諦,不二為真諦者,明有無是二邊,有是一邊,無是一邊。乃至常,無常,生死,涅槃,並是二邊,以真,俗,生死,涅槃是二邊故,所以為世諦;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為第一義諦也。次第三重,二與不二為世諦,非二非不二為第一義諦者。前明真,俗,生死,涅槃,二邊是偏,故為世諦;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為第一義。此亦是二邊,何者?二是偏,不二是中。偏是一邊,中是一邊。偏之與中,還是二邊,二邊故名世諦;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義諦也。然諸佛說法,治眾生病,不出此意,是故明此三種二諦也。(《二諦章》卷上,《大藏經》卷四五頁九十至九一)

“問有無表不有無,悟不有無時,為廢有無,為不廢耶?”說二諦令人悟不二,當人悟不二時,為廢二諦,為不廢耶?吉藏雲:

師解雲:具有廢不廢義。所言廢者,約謂情邊,即須廢之。何者?明汝所見有者,並顛倒所感,如瓶衣等,皆是眾生顛倒所感,妄想見有,……是故須廢也。此則用空廢有。若更著空,亦復須廢。何者?本由有故有空。既無有,何得有空?……此之空有,皆是情謂,故皆須廢。……何以故?謂情所見,皆是虛妄,故廢之也。又非但廢妄,亦無有實。本有虛,故有實。既無虛,即無實,顯清凈正道。此亦明法身,亦明正道,亦明實相也。然此已拔從來也。何者?從來雲,取相煩惱,感六道果報,此須廢。廢六道生死,得如來涅槃。今明有生死可有涅槃,既無生死,即無涅槃。無生死,無涅槃。生死涅槃,皆是虛妄。非生死,非涅槃,乃名實相。一往對虛辨實,若無彼虛,即無有實也。……何但初節二諦須廢,乃至第三重皆須廢。何以故?此皆謂情,故須廢之也。(《二諦章》卷上,《大藏經》卷四五頁九一至九二)

就此方面言,則三重二諦皆須廢。然就另一方面言之,則三重皆不廢。吉藏雲:

有方便三不廢者,即不壞假名,說諸法實相。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唯假名即實相,豈須廢之?……斯即空有,有空,二不二,不二二,橫豎無礙。故肇師雲:“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像既形。”又雲:“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諸法亦爾,故不廢也。(《二諦章》卷上,《大藏經》卷四五頁九二)

如此則與僧肇不真空義相同。不過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諦皆須廢;此為大乘空宗之說。此宗之形上學雖與道家異;然其所說實相一切皆非之意,頗與《老子》言道常無名,莊子主張不知無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處。故亦為中國一部分人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