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填充後宮,長孫皇後的謀算(第6/14頁)

武照滿臉不屑:“拜壽竟似做賊一般。”

楊氏卻道:“他不過是膽小怕事,總比沒心肝的強。你就別嘲弄他了。”打開包裹觀看,原來是兩匹朱紅錦緞,色澤艷麗質地尚佳。楊氏不禁打量女兒的身段,醞釀著給愛女添條石榴裙。

武照已看穿母親心思,冷冷道:“還給他,咱不要他們東西。”

楊氏將錦緞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傻孩子,何必非賭這口氣?東西總是好的。”以前楊氏何嘗把幾匹錦緞當好東西,如今人窮志短,裝不得硬氣,女兒將來總得有漂亮嫁衣吧!生活的無奈幾乎磨圓了楊氏的性情,為了日子過得下去,更為了女兒們能被這個家族認同,將來能有好歸宿,她只能向武家人低頭。

武照毫不體諒:“什麽好東西?再好的東西過了他們的手也爛了。堂舅早從長安送來壽禮,府裏上上下下誰不知?個個裝聾作啞,連句祝壽的空話都懶得說……”

“喲!二妹挑我們的理啦!”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打斷了武照的話,但見有個幹癟婦人訕笑著走進院,正是那位管家婆善氏;身後還跟著幾個婆娘,都是同族的親眷。

善氏擡頭一望,見楊氏略施粉黛頭簪黃花,竟捂著門牙大笑起來:“您老人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還這般擦胭脂抹粉,給誰看呀?真是個老風流啊!哈哈哈……”

楊氏顧不得被她嘲笑,趕緊把錦緞包好,叫小女兒收好。武照卻見不得她囂張,氣哼哼道:“你們這般俗人,曉得什麽臉面?”

善氏止住笑,掐腰譏刺道:“俺們是俗人,不似二妹妹讀過書,敢問妹妹哪天去考秀才啊?”

武照要與她爭吵,卻被楊氏拉住,轉而賠笑:“你們怎麽都來了?”

善氏抿著嘴道:“喲,您老人家這不是裝糊塗嗎?今天是您的好日子,都是一家親戚,我們又是做晚輩的,怎能不過來熱鬧熱鬧?”說罷招呼那群婆娘——這幫人也沒空著手,帶了果蔬魚肉,還有兩壺壽酒。

善氏毫不客氣,仿佛是在她自己家似的,張開雙臂像趕鴨子一般張羅著;那幫婆娘嘰嘰喳喳七手八腳,不一會兒就把數張幾案拼起,果蔬菜肴擺了一堆,看著還真像那麽回事,硬拉楊氏母女當中來坐。楊氏活了五十八歲,還從沒跟這等人同桌吃過飯,但畢竟她們是來給自己慶壽的,只得順著。武照卻暗暗忖度,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偏不肯與她們同席,在一旁悻悻而臥,尋了卷書心不在焉地看著;小妹也沒見過這陣仗,像瞧稀罕物一般呆呆看著。

善氏卻突然放下筷箸,湊到她耳邊:“有一樁要緊事,正想與嬸娘商量哩!”

“呃?”楊氏怔怔回過神來,“什麽要緊事?”

善氏盤起腿來,轉悠著賊不溜丟的大眼睛道:“常言道‘閨女大了不可留’,如今大妹妹已經出門,那二妹妹的婚事也該早考慮了。十三歲女娃,說大不大,說小可也不小了。”

楊氏沒想到她會提起此事,搪塞道:“哪裏有合適的人家?”

“我們替您老人家上心呐!”善氏來了精神,“我這當嫂子也算知根知底,二妹妹雖說脾氣不大好,但畢竟讀過書,又生得水蔥嫩藕般鮮亮,豈能隨便嫁?”

雖說她把女兒比成了水蔥嫩藕,但這番話大體還算合楊氏心意;武順的婚事是早訂下的,照兒她們若要尋個體面夫家著實不易。楊氏不能駁她好意,很關切地問:“以你之見呢?”

“當然得尋個官宦高門呢!”善氏的嗓門高了不少,越說越神采飛揚,“也是事有湊巧,前幾日惟良、懷運他們到縣裏公幹,聽說咱縣令之子尚未娶妻……”

這就是所謂高門嗎?楊氏只能搖頭苦笑了。

善氏瞧出她不屑,酸溜溜道:“我說叔母大人啊!您覺得何等人家才般配?我知道您眼光高,可現在講不起。若叔父他老人家活著,就是刺史都督之家,姓崔的、姓鄭的也嫁得。如今不成啊,官在人情在,官沒了誰拿咱姓武的當名門?”

楊氏即便痛心,也不得不承認這話有道,就憑武家如今這等門第,能嫁到官宦人家已經不錯了,還高攀什麽?她聽著善氏的訴說,胸中泛起陣悲意,眼淚差點兒下來,忙強自忍耐,夾一筷子菜沒滋味地嚼著。

善氏全沒在意,還在那裏絮絮叨叨:“縣令也不錯,當年我嫁進咱家時叔父還只是個兵頭呢。若是男人有出息,將來妻隨夫榮,當上誥命誰又說得準?高門大戶是風光,殺頭的也不少!甭管什麽門第,全賴男人有沒有本事,這就是咱女人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