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東宮易主,最柔弱的李治當上了太子(第3/9頁)

慈不掌兵,仁不控權;不譎不詐,難為天子;謙恭至極便是怯懦,慈悲至極就是軟弱。漢元帝柔仁禍國,秦世祖因寬致亂,況大唐江山百戰而定,泱泱大國統馭胡漢,官員之多、疆域之廣皆前代所未有,李治稚嫩的肩膀挑得起這千斤重擔嗎?從他出生直至今日,十六年的歲月裏根本沒接觸過朝政,李世民也從來沒刻意培養過他,只是將其視為膝前盡孝的小兒,要把江山社稷托付給他,實在勉為其難!為什麽群臣偏偏看中他呢?

面對群臣眾口一詞的推薦,禦座上的李世民一臉迷惘。房玄齡、岑文本卻已悟出三昧,不禁面露惶恐——李承乾雖然被廢,但他畢竟當了十七年的太子,細究起來滿朝文武哪個與他沒瓜葛?此其一也。皇帝先前偏寵李泰,不少人竭力諍諫,固然出於公義維護宗法,卻也與李泰結下恩怨,將來李泰即位他們還有好果子吃?此其二也。再有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挑頭,三股繩擰成一股繩,自然聲勢浩大。

劉洎生性直率,不似房玄齡、岑文本那樣有話悶在心裏,見群臣紛紛附和,厲聲駁斥:“爾等心存私念,不以國家為重!”

褚遂良隨即反詰:“劉黃門不可妄言,我等皆出自公義。”

“哼!”劉洎冷笑道,“好個出自公義!當初陛下想讓魏王入居武德殿,你第一個出來阻諫。那晉王多年居於宮中,也未出任外官,怎不見你有半句諫言?難道你真認為晉王才智高過魏王?”

“你……”褚遂良的臉立時漲紅——劉洎所言不錯,魏王固然被皇帝偏愛,李治何嘗不受寵愛?這兩種愛完全不同的,皇帝對李泰是欣賞器重,李治只是父子親情,不危及承乾儲位,群臣自然睜一眼閉一眼。其實在褚遂良心中,恐怕也不認同李治的才智。

“肅靜。”李世民眼看他們要爭吵起來,忙開言制止,“你們說雉奴仁孝卻也不假,但他性情靦腆年紀又小,恐……”

“陛下誤矣!”褚遂良一聲呐喊打斷李世民的話。群臣盡皆悚然,即便魏徵也不曾公然大呼皇帝錯了。

劉洎見縫插針:“褚遂良犯上無禮,請治其不敬之罪。”

李世民拍案而起,正欲發作,卻見褚遂良高舉笏板,雙膝跪倒,郎朗陳詞道:“陛下容臣一言……皇帝之位乃是天授,立嫡立長關乎倫常。先前陛下既立太子,便不該偏愛魏王,以致二子相爭,太子不安遂生奸謀。今既廢太子,若立魏王為嗣,豈不是默許其爭位之舉?魏王既可遂願,他王何不爭?子孫何不效?臣恐此例一開,我朝皇子爭位之事愈烈矣!”

這番話真如雷霆獅吼,大殿上頓時鴉雀無聲,劉洎也呆立當場。李世民長嘆一聲,又癱軟在禦座上——是啊!李泰既能爭得,別人就不能爭?褚遂良的話雖然激烈,但還是給他留了面子,其實惡例早就開了,他李世民的皇位如何得來?這就是上行下效!

“陛下……”一片寂靜中長孫無忌又開了口,“立嗣既是國事又是家事,當求兩全。承乾雖被廢,尚在黔州,子女亦存,皆皇家兒孫。今若立魏王為嗣,陛下能保其不斬草除根嗎?”

李世民更是一凜——當初他便屠殺了十個侄兒,承乾也有二子,李泰登基之日難保不會向他們下毒手!

“陛下不見前代七國、八王之事乎?自相戕害,不但自毀社稷,也為千載後人所指。無論承乾、魏王、晉王,都是陛下骨肉,也都是……”也都是他長孫無忌的親外甥。說到此無忌聲音顫抖,“唯晉王謙和孝悌,心地良善。承乾魏王交惡已久,承乾得立則魏王就戮,魏王得立則承乾不免,唯有讓晉王繼統,皇家血脈才得兩全啊!”

李世民見無忌老淚縱橫,愈加仿徨——他兒子雖不少,長孫皇後所生卻只此三個,已有一個落得被廢流放,再生波折,將來他何顏見皇後於地下?不錯,唯有心地良善的李治可以包容兩個哥哥和侄子,讓他們平安度過余生……可李治能當個合格的皇帝嗎?

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房玄齡、劉洎都迫切地望著他,李世民推敲良久終不能決斷,有氣無力道了句:“容朕三思,散朝……”

朝會未能確定太子人選,皇帝又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但態勢很明確,多數人擁護晉王,況且有國舅無忌舉旗。於是這場朝會後中下級官員也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聲援李治,說他德冠天下百姓歸心,說他相貌奇異貴不可言,甚至說他生來便有天命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