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見李治芳心暗許,透入命運的第一縷光芒(第5/11頁)

媚娘也在笑,卻是冷笑——世上糊塗人多、聰明的少,皇帝教訓尉遲恭這些話,難道只是說給他一人聽的?這幫武夫不長心眼,唯獨李世勣才是明白人……想到這裏,她又凝神望著禦座上仰天大笑的李世民,總覺得有些矯情,他對這幫武夫又有幾分是真情呢?期盼一個帝王以真情待人,可能嗎?

酒過三巡李世民點手喚陳玄運:“快把賞賜眾將的東西拿來。”陳公公領命而去,不多時便有十幾個小宦官手捧托盤走上殿來,盤上放的盡是白豹皮;眾將莫不驚嘆,白色之豹少之又少,積攢這麽多要花多少年心血?

李世民慷慨道:“這些豹皮是朕半生狩獵所得,命能工巧匠制成大氅。爾等皆朕股肱,每人賞賜一件,以助虎威!”

“謝陛下。”眾將一起離席,下跪接過,全都愛不釋手,有幾個心急的竟立刻披在身上。

左衛將軍薛萬徹也接過托盤,卻見他這一份卻是兩件,以為宦官弄錯了,忙將多出的一件退回。李世民在禦座上瞧得清清楚楚,阻攔道:“萬徹,朕沒弄錯,那件是給你兄長萬均的。”

薛萬徹聞聽此言黯然神傷——眾將中就他身份最特殊。薛萬徹與其兄薛萬均原本是羅藝麾下,降唐後又追隨李建成,玄武門之日他兄弟與秦府兵將激戰,殺傷甚多;李世民繼位後愛其勇武,不念昔日之仇收於麾下。

此後他兄弟征突厥、征吐谷渾,廣有功勞,卻與其他將領總有點兒隔閡;幾年前隨侯君集平滅高昌國,因軍紀不嚴下獄,他雖蒙赦出獄,可兄長薛萬均病死在獄中,加之侯君集又串通李承乾謀反,更令他心內不安。今日李世民以白豹大氅相贈,還不忘他死去的兄長,薛萬徹焉能不感動?

李世民也很激動,離開禦座踱至他身前:“萬均雖死,他的功勞朕不會忘記。”說罷將多出的那領大氅交與陳玄運,“將其焚化,祭奠薛萬均在天之靈。”

大氅擲入火盆中,又澆上一杯祭酒,頓時騰起熊熊火焰,薛萬徹望著那紅紅赤焰,眼淚潸然而落:“謝陛下洪恩。”

李世民撫著他肩頭,寬慰道:“往者已矣,朕還要多多倚重你。聽說你妻子前兩年過世了,堂堂將軍豈為鰥夫?朕有一小妹丹陽公主至今未嫁,願許將軍以操箕帚,你以為如何?”

薛萬徹心頭一顫——這可不是普通的聯姻,他原是隱太子麾下,又曾與侯君集過從甚深,皇帝召他為妹婿其實有回護之意。雖是一樁美事,卻不得不推辭:“末將粗鄙,只怕委屈公主。”

李世民卻道:“爾乃國之功臣,爵封郡公,何言委屈?這是一樁美姻緣,朕做主,就這麽定了!”說罷大笑而去。

薛萬徹連連叩首:“天子待我如此之厚,唯肝腦塗地效死以報!”

大家紛紛向薛萬徹道賀,場面一陣熱鬧,李世民回歸禦座與大家共飲一杯,這才話歸正題:“實不相瞞,召你們來還有一件大事——朕決意征討高麗!”

聞聽此語眾將立刻安靜,不少人面有憂慮之色。年逾七旬的李靖老將軍開言道:“高麗偏僻路遠,且立國已久,若要征討其地,兵少恐不能定,倘發大軍耗費甚重,雖得其土貧而無用。還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卻道:“老將軍有所不知,高麗權臣蓋蘇文與百濟結盟,兩國合兵南侵,奪新羅國四十余城。前日已有新羅國使臣前來求援,朕若不救,恐新羅覆亡。”

李靖手撚銀髯,緩緩道:“遼東三國皆我藩屬,彼相爭鬥已久,今以酋首之爭而勞中國,士卒因其勞,百姓因其疲,國用資財因其費,恐非所宜。”李靖平蕭銑、滅突厥,無論功勛還是名望都堪稱魁首,許多將領也曾向他請教兵法;他這番剖析鞭辟入裏,引來不少附和聲。

李世民有他自己的道理:“高麗雖處蠻夷秉性好戰,蓋蘇文也是一國奸雄。今若不取,待其侵並新羅之地,其勢更強,有朝一日必為中國之患。”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李治非用兵之才,要替兒子剪除此患,但不便明說,又轉而激勵眾將道,“遼東本中國之地,楊氏父子四度出師而不能得,反喪數十萬健兒,蕞爾張狂上國蒙羞,此世仇也!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恨!”

這番極有煽動力的話深深觸動了這幫武夫,不少人摩拳擦掌,有憤憤然之色。剛剛蒙受天恩的薛萬徹更是率先響應:“縱赴湯蹈火,誓報此仇!”李君羨、王文度等也叫囂請戰,大有同仇敵愾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