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後失和,芥蒂初現(第3/9頁)

李治不耐煩地揚揚手:“去吧去吧……”

駙馬辭駕而去,媚娘由宮女攙扶著走出內殿:“陛下因何動怒,朝中又出了煩心事嗎?”媚娘一眼就瞧出來了,韋正矩是個倒黴蛋,領著尚舍局的人辦事叫李治碰見才趁機發作一通,根子不在他身上。

李治瞥了媚娘一眼,嘆道:“又是一場敗仗。”

“撤軍出了問題?”

“不是遼東,是鐵勒那邊,鄭仁泰損兵萬余。”

媚娘不敢相信:“鐵勒諸部連遭挫抑,又大敗於天山,想不到竟還如此之強?”

李治氣不打一處來:“勝敗乃兵家常事,若敗於胡虜還倒可諒,卻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敗的。”

原來鄭仁泰奉命征討再度叛亂的鐵勒諸部,連戰連捷一路凱歌。尤其天山一戰,同羅、仆固、思結、回紇等部集結十余萬眾,唐兵還不及三分之一,諸部占據優勢,料定唐軍必定懼怕,於是派出數十名騎士叫陣。他們不知唐軍充任先鋒的乃猛將薛仁貴,豈是隨意就能嚇退的?薛仁貴見敵挑釁,當即催馬出陣,輕舒猿臂百步穿楊,連放三箭,立斃三名勇士。鐵勒人馳騁大漠長於騎射,卻從沒見過此等高超箭術,陣中騎士目睹三名同伴瞬間死於非命,又驚又怕下馬投降,諸部人心惶惶。唐軍趁此良機出擊,殺得諸部潰不成軍、抱頭鼠竄,十萬之眾瓦解冰消。薛仁貴沖鋒在前,擒獲敵軍首領三人,投降者不計其數,自此軍中爭唱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消息傳回洛陽,李治便似吃了涼柿子一般痛快。東征失利而還,眼下正是士氣不振之時,這場仗贏得漂亮,總算為大唐挽回些顏面。

但好景不長,這一仗也助長了唐軍驕縱之氣。思結等部經此慘敗已有歸順之意,鄭仁泰貪功貪利,竟掠其資財分與將士;立下大功的薛仁貴同樣犯了錯誤,恐軍糧不足,將擒獲的俘虜盡數坑殺。兩次屠戮使唐軍大失人心,諸部首領驚恐,再度遁逃塞外。鄭仁泰見反叛又起甚是焦急,適逢探馬稟報,隱約發現敵人行蹤;他便親率一萬四千輕騎,星夜兼程快馬加鞭,穿越六百裏沙漠,直追到仙萼河(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卻連敵人的影子都沒看見,只得原路返回。

塞外的二月絕非和煦之春,唐軍輕裝追擊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又遇到一場暴風雪,幾度迷失道路,士兵艱難跋涉苦不堪言,一路上丟失軍械無數;糧食吃完殺馬取肉,後來連馬匹也吃光了,竟出現人吃人的慘劇。即便如此大多數士兵依舊凍餓而死,當鄭仁泰歷盡艱險回到邊塞時,一萬四千騎兵竟只剩八百余人!

這麽一支驍勇善戰的精銳部隊,與敵交鋒未嘗敗績,卻稀裏糊塗葬身大漠,李治焉能不怒?媚娘只能竭力開導:“事情已經出了,再生氣也無用,還是設法彌補吧。”

李治憤憤難解:“鐵勒諸部降而復叛,再想降服他們恐怕難了。朕左思右想,唯有調鐵勒部出身的契苾何力領兵前去才能盡量補救,可他還未從遼東撤回來啊!真是處處不順。”

媚娘聞聽此言默然低頭——雖然她一直嘴硬,但這些日子也曾反思,東征高麗確實過於草率,戀戰不退更是重大失誤。縱然李治把所有錯都推給她有些不地道,但這件事上她的責任確實很大。她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懂戰爭,一招棋錯滿盤皆輸,如果將來還有機會,她定要多讀幾部兵書,多聽取臣下的意見。不過……還能有機會嗎?

李治一臉困苦之色:“洛陽不能再待下去了,咱們得速回長安,先把西邊局勢穩住,遼東的兵馬也得盡快撤回。百濟也亂成一鍋粥,朕不想再冒險,索性把劉仁願也調回來吧。先是蛇水之敗,後是塞外之失,任雅相、龐孝泰相繼殞命,精兵良將可不能再損失了。”

媚娘覺得這安排過於保守,高麗沒打下,如果再放棄百濟,三年多的辛苦豈不白費?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東邊已經失控,先顧好西邊吧。若是西域也喪失,那她和李治整倒長孫無忌以來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沒了,如何面對天下臣民呢?

“說到回長安,朕就發愁。這兩年在東都住慣了,尤其芳林苑、合璧宮,山高氣爽視野開闊,再回太極宮恐怕都有些不適應了。這幾天諸事不順,朕又開始頭暈目眩……”

我幫你如何?媚娘險些脫口而出,想想不合時宜,又咽了回去,轉而道:“昔年先帝為高祖皇帝籌建永安宮,修了一半就停滯,至今仍在那裏。陛下不妨將它建完,龍首山景色優美、視野開闊,能俯瞰整個長安,或許住著舒服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