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四節(第4/6頁)

在今天這樣相對大規模的朝會之上,翰林學士石越的班次,是相當的靠後的。至少如韓絳、呂惠卿、蔡確、曾布們,都遠遠的站在他前面。他能看到的背影,也就是同為翰林學士的韓維罷了,他的背後,站著翰林學士元絳、張璪。

但是崇政殿之上,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今天的主角之一,就是站在人群中的石越與韓維。

“諸卿,改官制詔頒下之後,中書門下與學士院分別呈上了一個改官制的條例,眾卿都已經看過,今日朝會,便是要討論以哪個方案為優?是否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章程拿定,便好頒行天下。”皇帝環視眾人,朗聲說道。

趙頊頓了頓,望著王圭說道:“王參政,卿先來說說中書門下的改官制方案。”

“遵旨。”王圭出列,躬身說道:“陛下頒改官制詔,詔中書與翰林院各自詳定官制,是欲使名實相符,以正名合古制,此本朝百年之盛事。國初承唐制,三省無專職,台、省、寺、監無定員,類以他員主判。於是三省長官不預朝政,六曹不厘本務,給舍不領本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諫諍。凡官人授受之別,有官、職、差遣。仕者盡以登台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於是陛下慷然欲更其制,下詔議行,臣等愚昧,以為宋承唐制,官制之變革,其要者,無非是使一切領空名者,盡皆罷去,而以階寄祿。故中書門下所上官制,有三省六部,有職事官、散官、勛爵諸等……”

王圭口若懸河,說了大半個時辰,無非是介紹中書門下的改官制方案,石越等人,早已知道讀過,中書門下的方案,完全以《唐六典》為基礎,再輔以宋制,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方案,三省事無大小,以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執行,分班奏事。這個方案,既沒有任何創舉,也原封不動的保留了樞密院等機構設置,並沒有要求增加相權。較大的改革,是撤消了三司使,使其權歸於戶部。

等王圭說完,趙頊微微頷首,目光投向石越,微笑道:“翰林學士石越。”

“臣在。”石越連忙應答道。

“卿說說翰林學士院的方案。”趙頊含笑說道。

“遵旨。”石越應聲出列,朗聲說道:“陛下下詔厘定官制,詔臣與翰林學士韓維、元絳、張璪,以及樞密院承旨張誠一領其事。臣等以為,改官制之要義,除了名實相符之外,須要使權力互相制衡、增加效率,去除冗官與重復設官,故此臣等所定官制,是以唐制與國朝舊制為基礎,權衡古今利弊得失而設……”

呂惠卿早已讀過石越等人草擬的方案,這個方案頗有出人意料的設想,而且他也能感覺其中的智慧與見識,但他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方案其實並不完全,例如軍事方面,樞密院等一切,完全因襲舊制,毫無更改,因此他一直在揣測著石越的用心。一面聽著石越侃侃而談,一面低著頭,偷眼回覷韓維等人,只見韓維臉色沉穩如常,元絳從容自若,惟有張璪面有得色,他心中略一思忖,便已知石越必有一個更詳盡的方案,只是暫時沒有公布。想通此節,呂惠卿連忙細心聽石越向皇帝闡述其要旨。

“……究其實,臣等所擬之方案,與中書所擬方案,大同而小異。”石越說了一句照顧中書面子的話,便接著說道:“臣等以為,凡一國之官制,無非是由朝廷與地方組成。而中央朝廷,又可細分為數部分,三省與樞密院、門下後省,可稱為中樞;各部、寺、監,可稱為輔樞;學士院、翰林院、秘書監,可稱為附樞;禦史台為監察;諸殿閣學士修撰等,可統稱為貼職;另外又有宮廷官、東宮官、王府官;除此之外,樞密院以下,可以細列為軍事系統;大理寺等,又可細列為司法系統。如此劃分,則朝廷官員煩要職掌,便可以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又別有崇官、散階、勛、爵等等,臣等統稱為勛爵體系……”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中樞。臣等細考古今,究其得失,定中樞制度如後:中樞以尚書省掌全國大小政事,以樞密省掌軍事,以門下後省掌上下封駁之權,以中書省掌外制宣敕,諫諍人君;以門下省掌諫議……”

雖然石越等人所擬的官制,眾人早已知詳,但是他在朝堂上公開宣讀,依然引來了眾官的側目,若非皇帝在面前,殿中侍禦史虎視,只怕早就一片嘩然了——石越所定的制度,雖然是三省之名,實際上卻又是一次千古未有的大變局。韓維與元絳見到眾人表情,不由相顧點頭,嘴角微微泛出冷笑,張璪卻是愈發連下巴都揚了起來。

“……尚書省,有決策、行政之權。設尚書令之位,虛位以待儲君監國、學習政務之用,為使上下得所,儲君非監國,不掌印不決策,非儲君,縱親王亦不得為尚書令。於尚書省設政事堂,掌大小事務決策,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領政事堂;另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列政事堂議事,然參知政事不單授,可使輔樞各部尚書、寺卿之賢能者,加參知政事銜,以為副相。參知政事除六部尚書例加外,各寺卿、知監事中擇三四人兼任,如此,宰相雖只兩人,副相卻有約十人,尚書省位權雖重,而有參知政事相制衡,則臣下不能擅權。另設尚書左右丞,列席政事堂,分監輔樞各部寺監之行政,以為行政監督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