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四節(第5/6頁)

“臣有事啟奏!”班列中,忽然有人大聲打斷了石越的稟奏。

趙頊皺了皺眉,問道:“是哪位卿家要奏章?”

崇政殿上,所有的大臣,都不由自主的把目光往說話的方向聚集過去,所有人都想知道究竟是誰這麽不給炙手可熱的新貴石越面子,居然當廷打斷他的話。殿中侍禦史們早已蠢蠢欲動,有人已經在籌算著趁此機會送石越人情了。

一個臉色金黃的中年人走出班列,昂聲道:“臣寶文閣待制孫覽有事啟奏。”

見到此人出列,所有的人都吃一驚。呂惠卿眯著眼睛,亦不由自主的在臉上掛著嘲諷的笑容——原來這個寶文閣待制孫覽,是最近新除的。此人一向轉任地方,頗有治跡,但說起來,卻應當是更偏向於舊黨一面,因為石越得勢,才能夠再入中央,為寶文閣待制,他的哥哥,便是在白水潭學院威望甚高的孫覺!沒有人料到,竟然會是一個被隱隱打著石黨標記的人,出來向石越發難!

趙頊見是孫覽,臉色稍稍緩和,他對孫覽有印象,數年之前,便是趙頊親自調他入中央做司農寺主薄的,後來被判寺事舒亶彈劾才又離開中央。此人是個雖然有才幹,卻經常與執政者意見不和的人物。趙頊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問道:“卿有何事?”

“臣以為翰林學士院所擬官制,甚為不妥。”孫覽亢聲說道,總算他對石越還有一些情份,並沒有去點他的名。

“哦?有何不妥?”趙頊的臉色開始變得難看,張璪也開始不自在起來。石越與韓維、元絳六目相交,亦只有搖頭苦笑。

“自唐以來,向是以中書為決策,以尚書為行政,以門下駁議,這是千古之典範。翰林學士院諸學士,都是飽學之士,不給足夠的理由,就直接讓尚書省身兼決策、行政之權,破壞三省平衡,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再用增加參知政事之法來制衡相權,更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臣不以為然。”孫覽一面說,一面搖鼓似的搖著頭。

張璪早已忍耐不住,跨出一步,向趙頊躬身說道:“陛下。”

“張卿但說。”

張璪側著身子,覷了孫覽一眼,高聲說道:“石越開始就說了改官制之宗旨,臣等以為,改官制,還得能增效去冗。使各部尚書、寺卿兼參政,有決策之權,於決策之時,諸相便能深知各部寺內情,凡有大事,各部尚書、寺卿同時站在本部寺之立場表達意見,而左右仆射則協調融和,使大小政事決策之時,政事堂皆能盡知其情弊。這樣的制度,好過中書、尚書互不相聞,雖然有制衡,卻互相缺少了解。而且各部尚書、寺卿既然兼參知政事,隱然便可以與左右仆射分庭抗禮,左右仆射雖然官高位重,卻也無法擅權。如何又可以說是畫蛇添足?”

這種種制度,雖然多出自石越的創議,比如尚書兼參政,就類似於二十世紀之內閣,雖然難說盡善盡美,但較之三省分權,卻也是不遑多讓的。張璪校對《唐六典》,精通故事典章,在這份方案中出力甚多,他知道只要這份方案最終采用,憑借種種創制,他張璪便可以籍此名揚萬世,因此倒成了為官制辯護的急先鋒。

孫覽雖然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但心中卻尚不服氣,又問道:“如此,將置中書省於何地?”

張璪見孫覽有退讓之意,得意的揚起下巴,高聲說道:“以中書省掌外制宣敕,諫諍人君,有何不可?”

“這,這不合祖制。”

“三代以來,何曾有中書省,何曾有門下省?秦漢之際,中書省又在何處?制度因循變化,本是天道之常。況且國朝以來,官制混亂,太祖、太宗征戰四方,真宗、仁宗、英宗皇帝休養生息,無暇厘正。逮至本朝,皇帝英明,遂有此盛事,此祖宗留給皇上做的事情,如何說是不合祖制?臣以為,皇上如此,正是要給後代,立千秋萬代之規模。上及三代,下至漢唐,其制度規模,善者可循,惡者可改,合時者可用,不合時者可去,這才是道之所在。”張璪舌辯滔滔,說得孫覽啞口無言,他這才知道,所謂的“翰林學士”,其中並沒有浪得虛名之輩。

趙頊也聽得連連點頭,頗有得色,笑吟吟的望著孫覽,道:“孫卿,你還有意見嗎?”

“臣孟浪,請陛下恕罪。”孫覽本是直率之人,見說人家不過,而且人家也不是強辭奪理,便幹脆伏首謝罪。

趙頊含笑,搖了搖頭,道:“卿無罪。今日朝議,本就是要討論官制,若有不妥,諸卿盡管直言。孫卿之失,不合太心急,且待石子明讀完再說不遲。”

“陛下聖明。”

一片拍馬屁的拜賀聲落下之後,呂惠卿突然開口說道:“陛下,臣有個問題,想問石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