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四節(第6/6頁)

趙頊微微額首,目光轉向石越,石越連忙笑道:“呂參政請說。”

呂惠卿與石越四目相交,忽的一笑,問道:“石學士,依學士之方案,則政事堂除左右仆射之外,另有參政十人左右。便是說,朝廷多則有十二位以上的宰相,少則有八位以上,政事堂決策之人如此之多,難免眾議紛紛不能決,若意見分歧,無法全堂畫諾,又當如何是好?難道事無巨細,都要陛下親斷嗎?若如此,則宰相之體何在?皇上設宰相又有何用?”

“呂參政問得好。”石越含笑道:“左右仆射輪流值日,諸參政亦輪流值日,小事由左右仆射與諸參政決斷備案;大事召政事堂會議,若不能全堂畫諾,亦由左右仆射決斷,但若決策失誤,左右仆射便當為此負責。若左右仆射之間亦有分歧不能決,或者參知政事之間意見紛爭,則可各將意見表達,由左右丞整理成記錄,上交皇上裁決。如此,左右仆射亦不敢逆大多數參政的意見而輕率決策。”

呂惠卿略一思忖,頗有風度的微微笑道:“如此甚好。”

石越又繼續說道:“何況無論大小事務,尚書省皆不直接草詔敕,大事由學士院草擬,小事由中書省舍人院草擬。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若以為不妥,可以說明理由,拒絕擬詔。除此之外,更有門下後省給事中,上可封還詔書,下可駁正百官章奏,諸詔敕無給事中畫押,不得頒行,此唐制之善者也。給事中者,位卑而權重,由人主擇清介出眾之士任之,凡詔敕,給事中認為不合理者,說明理由,封還之。執政再思,修改之後,再至門下後省,給事中畫諾則可。若否,則不得頒行。若一份詔書封還三次,則當付諸廷議。廷議許給事中,則執政當辭職;廷議許執政,則給事中當辭職。如此,臣等以為,朝廷之詔令,必然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

殿中諸人,都知道給事中歷來便有封駁之權。但是石越的三次封駁,便有一方要為此付出烏紗帽的代價,卻是無形中加重了給事中的權威性。眾人自然不知道石越是因為看見後世的給事中,因為不要負責任,就濫用職權,所以想出此策來防患於未然,同時也迫使執政們正視給事中的權威。皇帝自然樂於看到臣子們互相制衡,而且以宋代之皇權,趙頊也根本不介意給事中有權力封還他的詔書——皇帝被臣子掃面子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眾大臣一面聽著石越滔滔不絕的介紹著他的官制改革方案,便是連韓絳、馮京、呂惠卿、王圭,都知道皇帝是打定主意要采納這個方案了。這其中的修改,最多是細節性的。此時眾人心中想的,是自己究竟能分到哪個職位?與其糾纏於官制改革這種無“實際意義”的東西,倒不如花點心思去想想之後的實利。毫無疑問,除開左右仆射之外,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吏部尚書兼參知政事,應當是最讓人眼熱的職位了。

而另一方面,樞密院系統的大臣們則個個都無動於衷,石越這時候刻意回避了軍事體系的改革,樞密院、三衙等原封不動的保留,武職系統也絲毫沒有觸動,這一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只有樞密使吳充與樞密副使王韶,心裏才非常的明白,軍事體系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吳充突然想起來自內廷的小道消息,說他將出任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而將有一位中書的丞相對調,過來擔任樞密使。他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後面石越說的什麽,竟完全沒有在意了。

這個世界上,不把祿位放在心上的人,畢竟是少數。

當天的討論,一直到未時的鐘聲響起才告結束。整個的過程,並沒有十分激烈的辯論,但是也沒有最終的結論。因為所謂的官僚體系,畢竟是一個非常寵大的體系,其中可以爭議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從崇政殿出來後,蔡確覷見左右無人,快步走到王圭身後,輕聲喚道:“王參政,請留步。”

  1. 天神地祇,是契丹薩滿教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