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肆伐西夏 第七節(第2/6頁)

“此不足道。”何畏之意興索然地搖搖頭,道:“某能不負郡馬所托,庶幾可無憾。敗軍之將,安敢論功。”

石越知道當時人的觀念如此,一時半會也難以改變,當下不再多說。問道:“先生以為仁多澣此人如何?”

何畏之沉吟一會,道:“仁多澣貌不出眾,其為人,唯利是圖,不知忠義廉節為何物。然見風使舵,善識時務,頗具幹材,亦不可輕視。我觀其人,不得機會,不過封疆之臣;若得其遇,是梟雄也。”

石越點點頭,想了一會,擡頭注視何畏之,目光閃爍,問道:“其遣仁多保忠來致修好之意,先生以為如何?是詐?是誠?”

“非詐非誠;亦詐亦誠。”

“非詐非誠,亦詐亦誠……”石越低聲重復了一遍,細細咀嚼著這句話。

“這只是在下的淺見。我以為仁多澣此人,我強,則其雖詐亦誠;我弱,則其雖誠亦詐。”

張守約聽到這話,不禁啞然失笑,笑道:“如此豈非一十足之小人麽?我與仁多澣打過交道,只覺此人貪利,但治軍嚴整,頗親近大宋,亦甚講信用。”

何畏之也不辯解,只是注視石越。卻見石越垂首思索了一會,擡頭笑道:“某已知仁多澣其人也。”張守約與何畏之都把目光投到石越身上,等待著他的解釋。不料石越卻似乎無意多做解釋,話鋒一轉,用十分認真地表情說道:“章質夫的《兵事奏議》廷議早就已經通過,樞府也已頒布公文於諸路府州軍監。惟陜西一路,因為烽火不熄,振武學堂以及軍事小學校一直未能建立。如今邊患初定,某欲在環州、延州等沿邊州城,創建振武學堂以及附屬軍事小學校與高級學校,並以環州之振武學堂,為‘陜西路第一振武學堂’,在其中為狄郡馬建廟祭祀。而諸州軍事小學校則首先招收忠烈遺孤以及父母死於戰爭之平民孤兒……”

“此乃善政。”不待石越說完,張守約便已經稱贊起來。自從章楶《兵事奏議》通過以後,大宋各路都相繼建立了振武學堂,在南方與沿海,還有部分路成立了伏波學堂。而軍事小學校與高級學校,也在兩成左右的府州軍監開始一一創建。雖然富裕之家與士大夫之家自然不會願意將自己家的男孩送入軍校,但是也有許多非常貧困的家庭以及軍屬會為孩子選擇這條道路——畢竟這是難得的全免費教育,可惜的是名額有限。而陜西路在這方面顯然是嚴重滯後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學政範純粹對此興趣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陜西戰爭不斷,使得許多事情都被壓積下來了。現在石越提出此事,卻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的確如石越所言,戰爭之後,勢必會增加許多孤兒,將這些孤兒招入軍校,絕對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石越的目光掃過張守約與何畏之,道:“振武學堂與軍事小學校之山長,按例自然是張大人兼任。但是張大人軍務政務繁劇,還須有一個祭酒協助。只是不知先生是否願意俯就?”

何畏之不禁怦然心動,但同時卻又有幾分猶疑。

石越的邀請頗具引吸力。雖然振武學堂只是培訓節級的軍校,遠遠比不上講武學堂之影響力,但是至少有一部分節級是肯定要升為武官的。而最重要的是,何畏之認為軍事小學校的學生,很可能會成為將來大宋軍事力量的骨幹。而陜西路因為身處宋夏邊境,其在大宋軍事力量中,絕對能占到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

任何有野心的人,都知道這從長遠來看,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的。

但問題是,何畏之不認為自己有那麽久的耐心。

出於一種天性,他隱約感覺到宋夏之間真正的戰爭還沒有開始,而其爆發的時間卻不會太久了……為了在宋軍中得到較快的提升,為了自己的抱負,何畏之認為自己應當設法進入禁軍體系才對。

仿佛看穿了何畏之的心思,石越又說道:“只要先生答應,我可以允諾,先生隨時可以回到禁軍領兵。”

何畏之被石越識破,心中不由一凜,忙欠身說道:“敢不從命。”

當晚。與仁多保忠的第二次會面沒有任何意外。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簽訂密約草約:雙方許諾在密約正式簽訂之後,不得相互攻擊。

但這一條每個人都明白,這是毫無價值的,石越無法代替皇帝與兩府決定宋朝的和戰;仁多澣也管不了梁乙埋的喜惡。事實上,被稱《環州之盟》的密約上面,充滿了這樣至少是無法立即兌現的條款。仁多澣許諾的基礎,是需要秉常奪回政權。在秉常奪回政權之後,夏國許諾永遠向宋朝稱臣,在國中推行漢制,雙方互市並且擴大通商的規模,並且在大宋需要時,協助大宋出兵,奪回包括大同府在內的幽燕故地。而石越的許諾,則是大宋願意暫時不進攻西夏,並且,在夏主奪回政權之後,派遣學者、頒賜書籍,並請求皇帝下詔旨,支持其推行漢制。同時,在必要的時候,大宋願意出兵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