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 第三節(第2/6頁)

他臉上堆滿了笑容,若無其事地與唐康、田烈武寒暄著,背上卻早已是冷汗直冒,把內衣都打濕了。

高遵惠心中激烈地交戰著,唐康心裏也同樣地忐忑不安。石越常對他說,國家制度往往潰於蟻穴,須得時刻防微杜漸,居上位者更應當尊重、維護國家禮制。可石越也說過,為國者無暇謀身。一個謹小慎微、奉制度為金科玉律、不敢逾雷池半步的人,要怎麽個“為國者無暇謀身”法?便以眼前的渭南兵變而言,若要尊重國法制度,那麽他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禍亂蔓延,更多的陜西百姓家破人亡……唐康早年時常在白水潭聽課,聽那裏的大儒們議論“法”的問題,除了那虛無飄渺的“三代之法”以外,歷代之法也罷,祖宗之法也罷,當世之法也罷,竟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唐康根本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無暇的制度,正因為如此,當世的學者們,無論是王安石也好,呂惠卿也好,甚至是石越與司馬光,都說過“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法”之話,或是承認過這樣的事實。對唐康而言,既然國家制度是有問題的,那麽他便絕不會被所謂的“制度”束縛住自己的手腳。他永遠記得大程先生給學生們講儒家的“經權說”時說過的話:用權而不知守經,是為妄人;守經而不知用權,則是腐儒。正是這段話讓他茅塞頓開——大程先生說的“經”,便是王安石、司馬光說的“法”,亦即是石越所說的“制度”——太平無事時守經不變,有事之時則須講究權變之術。

解除了這層心結後,唐康的膽子便大了起來。知戎州時,他擅殺一千多西南夷,一舉抵定戎州局勢,事後不僅被禦史彈劾他“專殺”、“使朝廷失信於蠻夷”等十余項罪名,而且還得罪了益州路的上司,但因為朝中有人替他說話,反而因此受到皇帝嘉獎。自此以後,唐康更加無所顧忌,他在戎州所行之事,十之八九,是未及請示的,多是先斬後奏。益州路四司衙門都看他不怎麽順眼,但因為他所做之事最後都頗見成效,又有本事直達天聽,卻也拿他無可奈何。唐康也因為在戎州政績卓著,屢次受到嘉獎,西南夷大亂之後,他在戎州的政績尤其引人注目。此番晉升,除了石越的因素外,他唐康的政績也同樣是無可挑剔的。

所以,唐康本來也沒把擅調禁軍這碼子事放在心上——大宋朝這樣的事不是沒有先例的,逢河災時,偶爾也會有州縣長官擅調禁軍救災,事後也都沒怎麽樣。他有意無意地忘記了一件事,宋朝州縣長官至少在名義上還是本地所有駐軍的長官!

但現在,他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毀於一旦。

若他已然順利地平定了渭南兵變,那既便是追究他擅調禁軍之罪,他也能坦然對之——至少,他還有平定兵變的大功勞當籌碼;至少,他及時控制了局勢,陜西百姓乃至整個大宋都要從中獲益,這點擔當,他唐康還是有的。

然而此時,他什麽都還沒得及做,所以,他手裏還沒有半點籌碼。如果高遵惠要阻止他,既便事後高遵惠有可能被追究罪責,但他唐康,還有田烈武,以及那個熱情的護營虞侯李渾,都不會有好下場——唐康能夠清楚地看到那個可怕的後果,他不僅會葬送掉自己的前途,還會連累到石越,連累到田烈武、李渾……唐康飛快地轉著各種念頭,某一瞬間,他甚至閃過一絲殺機,但他看了一眼正與宋象先笑呵呵地交談著的趙隆,便立即按下了這個愚蠢的念頭——不要說高遵惠的身份地位是何等的尊貴,單這個趙隆趙子漸,便不是個好相與。這兩三天中,唐康已看出了趙隆在軍中的威信極高,甚至不在田烈武之下。這一營人馬擅離駐地去渭南平叛,軍中只有田烈武與李渾知道真相,包括趙隆在內的將士都以為是奉樞府的軍令……唐康心裏怦怦直跳,一面仔細聽著高遵惠與宋象先的話,生怕他們露出半句口風,便要掀起軒然大波。

如坐針氈的唐康強作鎮定,笑容可掬地與高遵惠應酬著,不時拿眼睛去看田烈武,卻見田烈武顯得渾在不意,熱情地邀請高遵惠一行到他的營中歇息,一路上嘻笑自若,竟似全然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他在心裏嘆了口氣,不知道是應當佩服田烈武的從容大度,還是應當嘲笑他的不知死活。好在一直到進了田烈武的大營,高遵惠與他的隨從們,竟然沒有一個人開口詢問田烈武的幾千禁軍為何會出現在堠子鎮,這總算讓唐康長出了一口氣。

“吩咐下去,把那只麂子,再挑兩只肥點的野兔,做幾盤下酒菜來……還有,把我藏的那餅青鳳髓拿來……”田烈武一進營門,便向親兵吩咐著,然後轉過頭,對高遵惠、唐康笑道:“營中招待簡慢,還望恕罪則個。太尉有軍令,軍中不得飲酒,只好以茶代酒。久聞高大人精擅茶道,未知今晚末將是否能有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