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 第一節(第2/7頁)

“西州回鶻雖然道路阻隔,但一直向中國稱臣,他們向國朝自稱為‘西州外甥’,稱呼皇上為‘漢家阿舅大官家’,西夏既欲圖謀兼並高昌,懇請朝廷重新冊封其為西夏國王,緩和兩國關系,便是勢在必行之舉。況且秉常祖宗陵墓皆在我掌握當中,於義於禮,他都要向朝廷乞求允許他派人回來灑掃祭奠。闡善派人來賄賂我,無非是希望我幫他們牽橋搭線,以便他們能夠賄賂朝廷公卿。”

潘照臨嘖嘖嘆道:“搭個橋便出手如此大方,看來高昌回鶻一定是富得流油,西夏這次是發了筆大財。不過,這位闡善國師的立場,倒頗是耐人尋味……”

智緣微微一笑,道:“闡善雖在空門,他的心卻是個儒士。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夏主推衣分食,計無不從,言不無聽,這般待他,只怕是個鐵人也化了。況且,他雖然為夏主出謀畫策,但也未必公然背叛朝廷,這些年朝廷往往能洞悉西夏機要實情,亦多賴於他。不過看他越來越小心,與職方館聯絡,越發不肯留下半點把柄,亦可知闡善心中,實是在宋夏當中搖擺,我看他八成隨時準備成為夏主的忠臣……”

“一個雙面間諜?”智緣的話未說完,從院子外面傳來石越的笑聲。

智緣與潘照臨連忙起身相迎,卻見石越含笑走近,向智緣合什一禮,道:“大師別來無恙。”

智緣連忙深施一禮,“學士別來無恙。”

卻見石越徑直走向那座白玉寶塔,端詳了一會,贊道:“果然好寶物。”一面轉頭向智緣笑道:“其實闡善亦用不著如此警惕,他果真投向西夏,縱是職方館再怎麽樣說他是朝廷的人,夏主亦只會視為離間之計。只怕職方館越是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在西夏的地位便越牢固。況且,朝廷亦不可能因為他的背叛,便非要置之於死地。以他對夏主之影響,真得罪了他,豈不白白招來邊患?就算朝廷現在不懼西夏人,但畢竟是冤家宜解不宜結,搞得邊疆不寧,總非好事。”

“好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結’!”智緣贊道,“可惜朝廷諸公,竟只想著除惡務盡、滅此朝食,生怕養虎成患。”

“數十年內,西夏能成什麽患?數十年後,朝廷又何懼西夏為患?”石越笑道:“若是後人沒有本事,再大的家底也能敗光;若是後人有本事,如今的這點家底,亦足托付後世了。”

“學士高見。”智緣笑了笑,一面指著那白玉寶塔,笑道:“收了闡善如此重禮,貧僧亦不好意思白白生受,因令使者轉告夏主,請其靜待一年,事情必有轉機。只是沒料到貧僧最終白忙一場,下了二十一盤棋,連一盤都沒贏過,這白玉塔如今已是潘先生的了。”他一邊說,一邊向小沙門揮了揮手,小沙門與潘照臨的書僮連忙悄悄退了出去。雖然二人都是心腹之人,但是智緣卻知道這次石越突然來大相國寺,絕不簡單。

潘照臨笑道:“我要這佛門之物何用?還是寄存在大師這裏。待哪一日沒錢花了,再找大師化緣。”說罷,因見石越已經坐下,他也不再說閑話,一面在石越旁邊坐了,一面說道:“學生已經見過何畏之了。”

“哦,蓮舫怎麽說?”

潘照臨搖了搖頭,道:“自從平乞弟之亂後,他也沒有回過西南,目前的情勢,何畏之亦拿不出好的對策。西南夷所居之所,群山綿延,地勢險要,如今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方,便是神仙也打不贏這一仗。何畏之以為,西南欲要安定也容易,只要一紙詔令,西南必定賓服。若要硬要用兵,還不如興兵擊滅大理國,滅大理國易,平西南夷難!”

“何蓮舫還是念念不忘大理。”石越笑道。

“不過,依學生看,何畏之說的倒是實話。”潘照臨淡淡說道,嘴角不自覺露出譏刺的笑容:“而今朝廷中自有些人,便是打開地圖給他們找,他們未必能找到西南夷在哪個地方——有些個蠢材,竟以為西南夷就在成都附近!此輩不知兵事,不通地理,不曉風俗,無知無識,偏還喜歡妄發議論,整日價只會說西南將領無能,將士無用;還有些自以為是者,則天天搖頭擺尾,道什麽狄青破儂智高如何如何;前些年破乞弟又如何如何,實則全是道聽途說,狗屁不通……朝廷真應當將此輩全丟到瀘州去,看他們到時候還能叫嚷些什麽?相比之下,何畏之所言,雖然令人失望,卻畢竟是知兵者之言。未去親身去西南察看叛夷與我方之形勢,的確難得有何方略可言。所謂大理國雲雲,不過激憤之言,何畏之所言者,其實只是‘剿不如撫’四個字。西南夷未必有叛意,與朝廷作對,對他們有害無益,其群起叛亂,不過是朝廷策略不當,不得不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