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 第四節(第3/6頁)

淑壽這麽著可憐巴巴地一認錯,若是平時,高太後心腸便軟了。但鬧出這麽大事來,若不給他們點顏色瞧瞧,有一難免有二,若再跑一次,欲待如何收場?而且這事還牽涉著太子的名聲,趙傭雖為儲君,但一日不登基為帝,他的地位便一日不能算是安穩了。自古以來,多少太子平安無事,還要憂讒畏譏的,何況還鬧出這麽大事來?高太後提心掉膽半日,生怕三人有什麽意外;待知道他們平安無事,這擔心便轉為惱怒,早已硬下心腸,要給這幾個無法無天的孩子立立規矩,卻哪裏會被她幾句話打動。

當下看也不看淑壽一眼,冷冷道:“我知道你錯了!”一句話出口,怒氣上湧,高聲道:“你還知道知錯?!”

她這麽著一發怒,連向皇後都坐不住了。須知這三個孩子,都是由她撫養的。忙欠身勸道:“娘娘息怒……”不料一句話都沒說完,便被高太後打斷,“息怒?你帶的好孩兒,如今還要回護他們麽?!”

這話卻已經是極重,向皇後臉一紅,連忙起身跪下,垂首道:“臣妾教子無方,累娘娘擔憂,罪孽深重,不敢避罰。還盼娘娘息怒,以免傷了鳳體。”

高太後哼了一聲,卻也不叫她起來。向皇後就這麽跪在保慈殿中,清河與梓兒跪都跪得不心安,二人方又要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卻聽一個腳步匆匆走進殿中,跪在她們身後,稟道:“觀文殿大學士石越領著女兒石氏、騎都尉狄環在西華門外請罪。”

趙頊望了一眼高太後,卻聽高太後沒好氣地說道:“有什麽罪好請?”石越畢竟是朝廷大臣,沒有隨便處置的道理——若是太子果真有什麽好歹,也不用降罪,石越便只有自殺一條道可選;但太子既然沒事,縱使聲張出去,禦史彈劾,無非也就是降職、削爵、罰俸——“教女不嚴”是什麽罪,至少大宋的律令上是沒有規定的,縱要處罰,從來都是與事情實際造成的後果、皇帝對當事人的態度來決定的。且皇帝還在,這亦不是高太後可以做主的;何況高太後與皇帝都不想張揚,這就更不能無緣無故處罰石越這樣聲名赫赫的大臣了。

高太後心裏早就有了主張,又道:“孩子叫他領回去,嚴加管束。十一娘的公主俸削了,改食郡主俸,不得再用公主儀制。韓氏的郡夫人誥命也削了。回去好好學學相夫教子,你們倆個都退了罷。”

“臣妾謝太後恩。”清河與梓兒連忙謝恩。二人在保慈宮已跪了大半日,雙腿僵硬,血脈不通,幾乎站都不站起來。但這時更不敢失儀,強撐著起身,恭恭敬敬地退出保慈殿。

向皇後見高太後三言兩語,便將清河從一個準公主變成郡主,又奪了梓兒的誥命,處分如此嚴厲且不留半點情面,便已知道高太後是鐵了心要立規矩了。果然,便聽高太後又道:“叫楊士芳、龐天壽進來。”

未多時,楊士芳與龐天壽走進殿中,一齊拜道:“臣楊士芳、龐天壽,叩見皇太後、官家、聖人。”

“你們知罪?”高太後徑直問道。

“臣等知罪。”

“也罷,每人杖責二十。”

楊士芳與龐天壽不由一愣,幾乎是喜出望外,連忙頓首道:“謝太後。”

趙顥聽到高太後如此處分,亦不由大感意外——按常理慣例,出了這樣的事情,楊士芳與龐天壽都會被逐出宮中。楊士芳或許貶往某州安置,龐天壽大概會在洛陽或者大名府度過余生,事實上,那些被淑壽設計騙過的小黃門,便是被杖責後趕出了宮中。但高太後卻出乎意料的留下了楊士芳與龐天壽。眼見二人叩頭謝恩,便要出去受罰,趙顥嘴唇微動,欲要進言,卻終於忍住。

不料淑壽卻忽然喚道:“娘娘!”眾人都是一愣,卻見她猶豫了一下,忽大聲說道:“娘娘,都是溫國犯的錯,一人做事一人當,請娘娘處罰溫國,不要降罪楊將軍他們。”

殿中之人再也沒有人想過淑壽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擔當,都不覺一怔。高太後與趙頊心中幾乎同時轉過一個念頭:“可惜她是個女兒。”楊士芳與龐天壽剛走到殿門口,聽到這話,身子都不由一顫,幾乎不能自已。但二人卻也知道這種求情是絕不可能有用的,並沒有停下腳步。

果然,“你放心,少不了要罰你。”高太後的聲音依然嚴厲,怒氣卻平抑了許多,“各人有各人的職責。你們是皇子、公主,一舉一動,關系的都不只是你們自己。尤其是六哥,現在你犯了錯,身邊服侍你的人,都要跟著受處罰。將來你若是不顧後果,犯下大錯,便是整個大宋要跟著你受罰!”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第一即曰修身,修身則道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六哥為天下士民之望,七哥與主主亦都是皇家宗室,一舉一動,宜為軍民之表率。是年紀雖小,漢昭烈所謂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正應當從小便學著守禮儀,知規矩才對。”趙顥一旁語重深長地附和道,“娘娘的教誨,不惟六哥,便是七哥和主主,亦當牢記在心裏。這才是大宋萬民之福。”高太後瞥了自己這個愛子一眼,沒有說話。向皇後一向是個規規矩矩的懦弱性子,雖聽出趙顥這冠冕堂皇的話後面,總有那麽點不對勁,卻也不知道該如何駁斥。朱妃在高太後面前,更是一句話都不敢有的,兒子闖了這麽大禍,她也只知道跪著哭泣賠罪而已。惟有王賢妃卻是聽得極刺耳,壯著膽子,低聲說道:“孔子曰: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聖人猶自如此,何況幾個孩子?所謂知過而改,善莫大焉。六哥、七哥、主主,雖犯了過失,但若能就此知辱,誰說不是好事呢?還請娘娘重加責罰,讓他們知道教訓,這亦是為了他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