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 第三節(第3/4頁)

“石得一之亂,實令人痛心疾首。痛定思痛,越以為非一勞永逸解決宗室問題不可——此亦是侍中之志!若能借此機會,恢復封建之制,不僅從此再無宗室之縻費,南海諸島,亦可真正成為諸夏之地,更有助於恢復東南貿易之活力!”

“真是異想天開!”王安石的語氣,聽不出是褒是貶,他只是拿著那張卷軸,反復觀看著。

“越還記得一件事。當日侍中曾想過恢復古制,侍中以為,經筵時,說書、侍講,應當坐著給大行皇帝講課……”石越忽然提起這件舊事,令得王安石不覺一怔,他擡頭望著石越,不知他是什麽意思,“但此事雖然大行皇帝許可,最後卻依然還是未能成事。”

“此事子明亦是知原由的。”王安石不悅的說道,“沒有一個大臣敢坐在皇帝面前講課。”

“但曾經卻是三公坐而論道的。”石越卻不依不饒,“追溯孔孟之時,士大夫更可與諸侯分庭抗禮。任你如何權貴,沒有人敢對士傲慢無禮!”

“子明想說什麽?”王安石警惕的看了石越一眼。

“今日之世,惟君可擇臣,士大夫再怎麽樣胸懷經天緯地之材,也要受科場搜身之辱,臣不得擇君。”石越毫無顧忌的,便說出這種驚世駭俗、大逆不道的話來,“大宋欲永保太平,非徒君擇臣,亦須臣可擇君。惟有如此,君才能真正去禮賢下士!士才敢坦然坐著給皇帝講課而不疑!而若要出現如此局面,則非恢復封建之制不可!”

“西周之制……”王安石輕輕說了句,比這大逆不道十倍的話,王安石也當著趙頊的面說過,由士大夫要求與皇帝共治天下,變成皇帝求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聽起來的確不錯。而且……“好處不只這些……”王安石似有深意的說道,“自古以來,西漢賴有諸侯王,呂氏方不能篡漢。若西漢末之諸侯王能似國初時,王莽又何能為哉?趙氏子孫中,多有鳳凰兒,本朝宗室之制,原亦委屈了他們;而那些宗室中的紈絝子弟,白食朝廷祿米,若能將他們丟到南海蠻荒之地,亦屬大快人心。然天下沒有這般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西周有春秋戰國之亂世,西漢有吳楚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我只想知道,本朝要多久?”

“快則兩百年,慢則四百年……”石越聽出了王安石的言外之意,他苦笑一聲,亦只能心照不宣,回答王安石的疑問,“諸侯國要跨過大宋海與南海來擾亂中州,較之周漢晉三朝,實有天壤之別。”

王安石點點頭。

沒有人知道他拿起這張“南海封建圖”時的心情,看著南海諸島上那一個個諸侯國名,王安石感覺自己手裏握著的,實是一個夢幻般的時代——他拿起這張圖後,便已經知道這是一個令他無法拒絕的提議。

只有石越才能想出這樣的主意來!

而這張圖,亦打消了王安石對石越的一些疑慮——沒有一個心懷不臣之心的人,會笨得給自己去設置這樣的障礙。石越是聰明人,也許,這亦是他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所做的一件事。

但不管石越究竟是懷著什麽樣的想法,只要是對這個國家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得起趙頊的事情,王安石便不會拒絕。

非徒君擇臣,臣亦擇君!非徒君擇臣,臣亦擇君……在王安石的心裏,的確也是期待這樣的時代的。他幻想著一個個諸侯國在南海諸島上興起,無數在中土不得志的士人,遠渡重洋,投效諸侯王,在海外建功立業;為了爭奪人材,諸侯王們不得不做出禮賢下士的樣子……王安石知道自己無法拒絕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但是,事情亦並非完美。這張“南海封建圖”上,還有一處非常刺眼的地方!雍國!雍王顥!

王安石的目光,在地圖上到處移動著,然而,最後總歸會落到那一處——對王安石有很多的評價,但從來沒有評價說他是一個大度寬容的人。

對於趙顥與石得一之亂的關系,王安石心知肚明。然而,趙顥到底沒有進宮,他只是被阻在路上,而偏偏叛亂的主謀全數死於鎮亂當中,而韓忠彥又“找不到證據”。趙顥畢竟是大行皇帝的親弟弟,是當今皇親的嫡親叔叔,太皇太後的親生兒子,如果太皇太後想要保住這個兒子的性命,而朝中的一些大臣又想維護國家的所謂“體面”,維護“親親”之倫理,找不到證據的王安石也只能無可奈何。甚至,在那些腐儒的腦袋裏,對這件事情窮追猛打,也是不合禮義的。但是王安石卻無法原諒趙顥。“其實我也不喜歡他。”石越注意到了王安石的目光,“但此亦是最好的辦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人不欲皇上背上殺親之名,然他在宮中朝中,卻依然還有勢力,若是留在汴京,總是心腹之患。而若是一意想要將之明正典刑,則恐使兩宮失和,朝中分裂,卻是因小失大舜時有四佞而不能誅,則竄之四荒。封建此人,不過亦是用堯舜之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