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 第二節

“大行皇帝仁德愛民,體恤百姓……過往修奉山陵,時間倉促,總免不了催逼工匠。尤其本朝山陵所用石料,全部取於少室東嶺百岯山,離鞏縣有百裏之遙。要按時完成山陵修奉,這采石、刻石,三個月內就必須全部辦妥,故歷來修奉山陵,以此興作最招民怨。我曾經去過百岯山,當地土人皆雲,每到陰晦天氣,便可聽到山中有若聲役之歌者,此正是因采石而橫死於山谷之役夫,怨氣不散所致。大行皇帝是如何愛護百姓,若因修奉山陵而使百姓受苦,這等事情,亦非大行皇帝所願。我已經請示太皇太後:一則奉大行皇帝遺詔,喪事一切從儉;一則百岯山采石,可以提前進行,依過往之經驗,采石之兵匠,大約在萬人左右,人少役重,此次再增加五千廂兵采石……總之,此次修築山陵,不能枉死一人……”

尚書省內,範翔放的那把火的遺跡,依然觸目驚心。大斂成服後,宰執們可以回到兩府議事、處理政務,但是尚書省的宰執們,卻只好將就擠到東廂的一間較小的屋子裏辦公。宰執們在東廂最北面的屋子裏,而山陵五使,就在他們南面的屋子裏議事。兩間屋子,只隔了一面墻壁——司馬光的聲音只是稍稍大了一點,便清晰的傳到了隔壁石越的耳中。

“古禮雲‘天子七月而葬’,雖說國朝制度,天子之葬期多超過七個月,但亦從未有過八個月的。按行又要等到禫祭除服以後,待到得地、復按,時日又耗費不少。相公所言,誠然有理,這修奉山陵,總是人手越多越好。只是這人手一多,費用亦多……”

石越聽出說話之聲音,卻是李向安的。他沒留意李向安何時來的尚書省,但他既然與司馬光在商議山陵之事,那石越便已知道,李向安不是做山陵按行使,便是修奉山陵都知、都監——這些都是負責修築陵寢具體事務的,主要由大宦官擔任。只是因修築山陵之勞力,向以軍隊為主,因此修奉山陵都護一職,卻是一向由禁軍高級將領擔任。

這也是過去為何修築山陵之時,總會出點事故的原因之一。歷來擔任按行使、都知、都監、都護的宦官、將領,總能發一筆大財。

這也難怪司馬光對於修築山陵的事情不太放心。

“修奉山陵之費用是五十萬貫。”

“五十萬貫?”隔壁傳來李向安驚訝的尖叫聲,“相公,這委實太少了些……”

“此事兩府已經議定,太皇太後與皇上已經認可。”司馬光斷然說道,“錢只有這麽多,但山陵大事,卻不可馬虎。都知按行之時,須多加留心,風水要好,須符合五音姓利,這些自不必多言,但亦須留意,陵區要搬遷的百姓、舊墳不能太多,我大宋不比漢唐,可以強拆百姓房屋墳墓,這遷居之費用向來都是官給,若能省下來,則是官民兩便。至於役夫,盡可能多用廂軍,少雇百姓……若能精打細算,五十萬貫足敷使用。”

“這……相公,這是山陵大事,老奴實是不敢不言——若是延誤工期,或者山陵營造得不好,將來被人參上一本,老奴固然要掉腦袋,便是相公,也要罷相流放……這五十萬貫實是……實是……”石越幾乎可以聽到李向安急得跺腳的聲音。

“都知一二十年間辦事,從未出過差錯,斷不至於晚節不保。”司馬光不緊不慢的說道,“廂軍的日常供應,由樞府另外安排,不包括在這五十萬貫之內;本相另外再從左右廂店宅務的收入中,撥出十萬貫緡錢,助修奉山陵……”

六十萬貫銅錢——即使石越一向反對厚葬,但此時心裏也如同壓了塊沉甸甸的大石頭。趙頊的山陵,也許將是宋太祖以後,最為簡陋的一座山陵,若想想趙頊一生的抱負,石越更覺抱愧於心。然而,形格勢禁,除非亂印交鈔,強征役夫,他亦無法可想。

如今形勢,不僅山陵要從儉,宋朝皇帝死後,慣例要賜給官員與軍隊的“遺物”也要省。宋仁宗死時,做禮儀使的司馬光獲賜的遺物便有五千貫銅錢,而現在,五品以上官員,都只能賜給象征性的遺物。而其余官員與軍隊之賞賜——如今看來,趙頊在遺詔中說明“諸軍賞給並取嗣君處分”,竟不是一句套話,趙頊當時肯定也想到過嗣君繼位後的窘境……石越不覺黯然,又想起眼前的局勢,更覺心情沉重。

從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報來看,在汴京各種場合,已經開始流傳朝廷將允許提前用交鈔按官價交納兩稅的傳言……但是,雖然相信石越決意堅持交鈔的百姓、商賈越來越多,但大部分商人依舊心存疑慮。十二日頒布的政策,實際上更是收效甚微。雲集於汴京的商人們,一只眼睛盯著朝廷的賦稅收什麽,另一眼睛卻在盯著朝廷支出時,是使用交鈔還是金銀銅錢!商賈們不可能知道朝廷財政的底細,但他們中許多人,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