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 第二節(第4/5頁)

除此之外,耶律沖哥還仿效宋軍的神衛營,據說在他的軍中,隱藏著各種各樣工匠、每有俘獲,他總會從工匠中挑出身強力壯者,充入軍中,平時作戰,與普通之戰士無異,然若到急時,他軍中總是不缺乏各種各樣的工匠。與契丹的其他將軍不同,他從來不會抱怨過多的輜重拖累了他的行軍速度,即便有時候派不上用處,甚至於迫於無奈丟棄在半路,但一有機會,耶律沖哥便會不厭其煩的將丟棄的輜重補充起來。

所有的這些,都表明,耶律沖哥更像是大宋的將領。

或者說,一個兼具宋遼兩國之長的將領。

這也是唐康、童貫對他如此感興趣的原因。職方館費了許多的財力,收集了不計其數的關於伊麗河之戰的情報,單單是唐康在樞密院參與過的沙盤推演,便有四五次之多。

宋軍中的馬匹數量的確遠多於舊,但是因為訓練騎兵成本高昂,而宋朝在財政壓力下,奉行的是維持一定數量的精銳騎兵政策,步兵仍然是宋軍的主力。而方陣是宋朝步兵對抗契丹騎兵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什麽樣的方陣能夠在火炮的轟炸之下,還能夠保持陣形?

這是耶律沖哥給所有宋朝將領出的一道難題。

而大宋的將軍究竟有沒有找到答案,唐康與童貫都不知道。

不過,雖然唐康並不介意誇贊一下耶律沖哥,如今的大宋,已經有這種雍容與自信去誇贊對手,無論他給大宋制造了什麽樣的麻煩,但他卻也並不打算讓那接伴官太得意了,他並沒有出言反駁接伴官的話,童貫也知情識趣的閉上了嘴巴——這也是唐康最喜歡他的地方,童貫總是知道在什麽時候該說話,什麽時候不該說話——兩人只是突然高深莫測的微笑起來。仿佛那接伴官是說了什麽夜郎自大的笑話一般,而二人只是顧及他的面子,不屑於反駁。

那接伴官被笑到心裏虛,但又不願輕率相問,只得也閉上嘴巴。完顏阿骨打卻似乎突然來了興趣,他饒有興致地看了唐康與童貫一眼,但是終於也沒有多問。

因為行李輜重甚多,在完顏阿骨打部的護衛下,使團又走了近一個時辰,才終於到了廣平甸。到了這廣平甸,唐康便即恍然大悟,方知這所謂的“冬捺缽”,其實不過是契丹皇帝帶著群臣一起避寒。這廣平甸位於遼國之永州,乃是一片東西二十多裏,南北十多裏,地勢平坦之沙地平原,此地原本都是沙漠荒原,卻因為有兩河在此流過交匯,反使廣平甸成一得天獨厚之地,因為其四周都是沙漠,到了冬天,此地便是個極溫暖舒適的所在。加上又離契丹人心中之聖山木葉山不遠,契丹人堅信木葉山與其始祖及部落源皆有極重要的關系。每歲十月,遼主與遼國皇後皆要率群臣祭山——“冬捺缽”選中廣平甸,不僅隱有得木葉山保佑之意,只怕同時亦是為了方便。

契丹建國之時間,較宋朝猶長,這廣平甸既是遼主每年必來之所,雖說契丹君臣不曾在此刻意營造宮室殿宇,然畢竟也自有其規模氣象了。自進廣平甸,唐康便見帳幕相連,幾乎遮天蔽地一般。所有的帳幕全是坐西向東。契丹人又在此地多植樹木,遂使榆柳成林,使人渾然忘記自己原來身處沙漠之中。

那完顏阿骨打部護送著使團到了廣平甸,便告了辭回去交差。接伴官則引著使團進了一處帳篷——唐康諸人也不以為意,這一路以來,他們所住的驛館,幾乎全部都是氈帳館——驛館的官吏們顯然早已得到宋朝使團前來的消息,準備得亦頗為妥當,幾十名兵吏使婢幫著宋朝使團的隨從搬卸行李,幾名通譯跑前跑後,幫著翻譯交流。驛館特意撥出來五座帳篷給宋朝使團,唐康與童貫各占一座,其他隨從兵吏占兩座,歌妓占一座。接伴官待到他們安頓下來之後,也告了個罪,吩咐幾個小吏在那裏聽候差遣,也辭了出去交差。

前前後後又忙碌了一陣,伴當伺候著唐康洗了臉,換過幹凈衣服,又有遼國北樞密院、敵烈麻都司的官員前來問候,唐康心裏掛念著正事,免不得要詢問遞交國書及覲見遼主之事,但那兩個官員職位低微,只是一個勁請他們好好歇息,明天再行接風之宴。唐康又問他們能否拜見北樞密使衛王蕭佑丹或者敵烈麻都趙思茅,二人亦是吱吱唔唔;又問能否去會見大宋朝駐遼正使樸彥成,二人也三不知。

唐康頓時疑心起契丹有心輕視,他使前雖然花了很大功夫,翻閱密院档案,記熟外交禮儀,但這些小事,卻是档案裏所不會記載,禮儀裏沒有規定的。他心裏雖然惱怒,卻到底也不敢孟浪,只得耐著性子,計議著權忍一日,待到明日見了重要官員,再做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