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 第一節(第3/4頁)

這時候正是四月,趙隆的四周,稻禾方綠,田中水深——如果有足夠兵力的話,這的確是可以限制遼國騎兵運動的有利地形。只是他回視身後的那條這十幾年間被人踩車碾出來的土路,不由得暗暗叫苦。

三四十裏路,遼軍先鋒,一日可至雄州城下。

他在心裏嘆了口氣,再去看他身邊的十個親兵。雖然這些親兵,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但畢竟從未見過戰陣。此時一個個都是表情麻木、動作僵硬,還有幾個人騎在馬上,小腿竟然在不停的抖。

他就要靠著這些人,來守衛雄州。

河北沿邊諸鎮,政治意義莫重於保州——那裏是大宋皇帝祖宗陵墓所在;而軍事意義則莫重於雄州——雄州之治所,便在五代時赫赫有名的瓦橋關——但它的重要性更重於過去的瓦橋關,因為如今雄州一旦被攻破,則遼人便等於占據了河北官道而無後顧之憂。雄州以南,君子館不足守,河間府可以繞過,可以說越過雄州,就是北京大名府!

雖然,雄州其實也是可以繞過的。

如果遼人敢把雄州的宋軍當成死人的話。

而實際上,他們還真這麽幹過!一部宋遼交戰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遼軍把沿邊軍州城寨裏的宋軍當死人的戰史。仁宗以前,二三十萬宋軍分散在數十座城寨當中,守城有余而野戰無能,就是河朔禁軍最強盛的時期,除了定州大陣等少數地區外,他們絕大部分城寨中的兵力,也少於幾乎是任何一支單獨活動的遼軍。

至於現在,就更不用提了,整編禁軍後,河朔軍隊裁減了三分之二,如今總共也就十萬人馬出頭,而在百年無戰事後,戰鬥力根本無法與立國之初的強兵勁卒相提並論。樞密院又將主力後撤至大名府防線……趙隆不知道具體兵力分布,但他知道,他們武衛二軍的防區,竟然包括雄州、霸州、莫州、滄州、清州、信安軍、保定軍一共五州兩軍之地!他們總共也就五個營一萬五千人而已,居然有七個軍州要守衛!至於西線的飛武一軍,防區更是包括定州、保州、祈州、深州、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四州四軍之地!總共不到三萬禁軍,就已占了河朔禁軍快三分之一的兵力,要集中起來,也許還有模有樣,但分散在這十五個軍州的平原之上防守……趙隆看著他的部下,他還真沒有什麽底氣說遼軍這次不敢這麽做。

但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做了,這十五個軍州後面,除了東西的河間府、真定府各有一只馬軍,永靜軍還有一點校閱廂軍外,趙、冀、刑、恩、德、博、棣、濱這八州之地,就只能靠巡捕來抵抗遼軍了……不遠處的烽火台,狼煙已經燃了起來。

曲英已經做了他的事。

再想這些也沒用!趙隆望著那熊熊狼煙,腦子裏突然轉過一個念頭,大聲喊道:“大夥都下馬!”

“趙大人?”所有的人都詫異的轉過頭來望著他。

趙隆卻已經笑著下了馬:“讓馬也歇歇。把弓都摘下來,大夥別看那麽多遼狗,先來的,也就是百十號人。他們來送死,咱們不好意思不成全他們。你們這幾個人,雖然騎著馬,可說到底也是步軍。我也不指望你們能在馬上射箭,咱們下來招呼遼狗!”

杜台卿愣住了,“趙大人,你要和他們接鋒?”

趙隆點了點頭,笑道:“這個巴掌寬的白溝河,一箭便可射到對岸。他們想這麽便宜就搭好浮橋,真當我們河朔無人麽?”

杜台卿的臉一下子紅了,“好!下官便聽趙大人差遣!”

“大夥聽好了。”趙隆伸手指著右邊水田旁的一片小樹林,“留四五匹馬在這裏,咱們所有的人都去那林子裏藏好,給馬銜了枚,莫露了行跡。那兒看得見河對岸的動靜,待會聽我號令行事!”

“是!”眾人轟然答應了。

趙隆總算是滿意的看到,這次他的親兵們沒搞砸什麽。眾人一陣手忙腳亂,卸下了五匹馬的綹鞍,任由那幾匹戰馬在官道邊啃著草。又小心翼翼的牽了余上的馬,才藏進那小樹林沒多久,便聽到對岸傳來一陣馬蹄聲。

杜台卿眼力好,隔著樹林望去——果然不出趙隆所料,來的的確是遼軍的攔子軍。也果然如趙隆所說,只有“百十號人”——不過,他隨便數了數,便幾乎驚聲叫出聲來:“遠探攔子軍!”

他在心裏暗罵自己一聲“飯桶”——這是早該想到的事,一面目瞪口呆的望向趙隆,卻現趙隆正朝自己笑著眨了眨眼。

他忍不住悄悄走到趙隆旁邊,在他耳邊低聲問道:“趙大人,你早就知道了吧?”

趙隆笑著點點頭。

他忍不住又問了一句:“你想讓我們這十個人與遠探攔子軍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