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 第三節(第3/3頁)

他方說得這幾個字,便已吸引了廳中所有人的注意力,不僅韓維與範純仁,那些個正埋頭做事的文吏,也都擡起頭來,偷偷望著石越。自成立禦前會議後,暫時打破了兩府藩籬,由石越、韓維、範純仁三人,一齊在原來的政事堂辦公,而許將、司馬夢求等人,則在樞府辦公,蘇轍、呂大防等人雖同在東府,卻是另辟了幾間廂房。如遇有事,小則在政事堂會議,大則至高太後前奏請禦裁。如今這政事堂中的文吏,都是自兩府抽調來的精幹可信官員,因此石越倒不甚避嫌。若是以前內探、省探防不勝防,如此大事,石越斷不敢當著這些文吏張口。

石越頓了一眼,又看了一眼眾人,繼續說道:“司馬陳王物故後,某便是首相,依國朝故事,國家有事,某理當出外領兵……”

他此言一出,政事堂中,仿佛空氣都停止了流動。

韓維與範純仁對視一眼,二人皆是十分意外,但見石越神色,卻是認真之舉。範純仁抿抿嘴,委婉道:“丞相,此事尚請三思,韓忠彥足當此任……”

韓維也說道:“子明,此事非同小可……”

他二人卻都是真心實意為石越考慮,只是這些事情,卻不能明言,二人都是忠君觀念極重之人,總不便當眾說些“功高震主”之類的話。

石越望著二人,點點頭,但態度卻是十分堅定,“朝中之事,有二公主持,吾無後顧之憂矣。某也想明白了,這天下之事,算來算去,總是算不清楚。倒不如想簡單一點,先國後家,他事便聽天命可也。”

“丞相……”範純仁還想再勸,卻聽韓維已說道:“子明,若是顧忌福建子,不若由某出外領兵。”

韓維如此推心置腹,讓石越又是意外,又是感動,但他此時主意已定,便不再猶豫,搖搖頭,沉聲道:“韓公還是坐鎮朝中,更妥當些。某已想過,呂吉甫之事,倒亦有萬全之策。”

“哦?”

“某觀遼軍作戰,每每一將之兵,便有數萬之徒,而吾軍一軍之眾,不過萬余。兵少又不及遼軍之精練,此非克敵之道。如今之策,還是要將數軍結為一軍以抗遼人。某以為,朝廷可設河北河東京東三路宣撫使,在河東、京東各設宣撫副使,凡宣撫使司以下,設諸都總管府、行營都總管司,各轄數軍之眾,如此,庶可以與遼軍一決高下。”

“如河東路,可以章楶為宣撫副使,下轄三都總管司:河東行營都總管司,以折克行為都總管,轄飛騎軍、河東蕃騎、河套蕃軍;雁代都總管府,以章楶兼任轄神銳四軍、飛武三軍;太原都總管府,以呂惠卿兼任,轄教閱廂軍太原軍及府內巡檢——呂惠卿為判太原府,兼任本郡都總管府,亦是合情合理……”

這宣撫使下設立行營都總管司,其實也是遲早必行之事,並非什麽奇謀妙策。但石越這麽一說,韓維與範純仁便立時會意,這的確足以搪塞皇帝了,小皇帝不知道聽了誰的話,想讓呂惠卿領兵,那便讓他領兵,到時候將太原府之廂軍、教閱廂軍、巡檢、鄉兵義勇之類,全部算上,也是一只“大軍”,小皇帝只會知道呂惠卿與章楶、折克行一樣,各領一路“大軍”,哪裏能知道這太原府上不著天、下不挨地,道理上可以北出雁門、東下進陘,實際上卻什麽也幹不了。

但二人見石越思慮周詳,便也知道,他出外領兵之意已十分堅定。如若是石越自己決定要出外,那麽的確也沒什麽理由阻攔。二人與石越私交都不錯,心中雖然擔憂,但畢竟如今最要緊之事,仍是與遼國之戰爭,石越若能出外領兵,自然是於戰局最有利的,況且二人都深知石越行事風格,多半另有妥善安排——雖然他們都很難相信此事竟能有什麽“妥善”的解決辦法,但也便權當自我安慰,不再多說。

然而,此時,三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磨磨蹭蹭,造成了什麽樣的後果。

  1. 在真實的歷史上,當時宋代便已有朝報與私人小報出現,朝報是官方每日政事活之公布,小報則由內探、省探、衙探私自搜集朝報未報之事進行報道,並且,“新聞”一詞,此時便已出現於小報。小報記者各有分工,內探專門刺探皇宮內新聞,省探專門刺探三省新聞(包括兩府學士院),衙探專門刺探三省以下官衙新聞。而在小說之時代,報紙愈加發達,雖有法規加以規範,但此“三探”之職業亦不免更加繁榮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