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 第六節(第2/6頁)

應該有八成的機會冀州城不會丟,這才是唐康與李浩敢於挑戰這一切意外的原因。

可這個決策,仍然是賭博的性質,遠遠大於理智的廟算。

何灌的這一出“狐假虎威”之策,卻被劉延慶當成了“禍水西引”之計。王瞻雖對劉延慶的分析,一直是半信半疑,但他仍然采納了劉延慶的建議,派出兩名得力的心腹節級,分頭前往束鹿的何灌部與深澤鎮的劉法部打探消息。

子夜時分,兩名心腹節級快馬疾馳歸來,稟報王瞻,劉法與任剛中果然都在深澤鎮,二人也正在猜測那只宋軍究竟是何人所率,要不要進兵增援……而前往束鹿的那名節級雖沒有見著何灌,卻在一座空寨附近撿到了一張斷弓!自熙寧年間勵精圖治,大宋朝的軍器制造管理便十分嚴格,在這張斷弓的弓背上面,與大宋朝絕大部分的弓一樣,都有一行刻字。而這張斷弓上面,刻著“慶·紹聖四年夏·葉”七個小字,王瞻一看便知,這張斷弓必是在慶州弓箭作坊,紹聖四年夏季,由一個姓葉的工匠制造!

慶州弓箭作坊不是一個大作坊,它造的弓箭,只供給少數幾支西軍使用,而環州義勇,正是其中之一。

至此,王瞻對劉延慶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欽佩之後,便是對將要來臨的戰爭的恐懼。他一時間坐臥難安,幾乎要顧不得失禮,立時就要叫人去將已然安睡的劉延慶喚醒,連夜商議對策。但他終究是不願意讓劉延慶小瞧他,苦苦忍耐至天明,待到吃過早飯,方才故作從容的叫人去請來劉延慶,將兩名心腹節級的報告又向劉延慶轉敘了一遍。

劉延慶一面聽他轉敘,一面拿著那張斷弓,在手中翻來覆去的仔細端詳,略帶得意的說道:“果然是環州義勇!弟在深州之時,曾聽田宗鎧說過,環州義勇的主將,皆是當世之雄。以前的何畏之自不用提,如今的何灌,亦有萬夫不當之勇!”

王瞻從未聽說過何灌之名,心中哪裏肯信?只是不便掃了劉延慶的面子,因苦笑道:“只恐何灌再勇武,亦擋不住韓寶的數萬大軍!”

劉延慶點頭道:“那是自然。一夫之勇,何足道哉?若說五代的時候,勇將還有一席之地,自國朝以來,一將之勇,已是越來越無足輕重了……”

王瞻表面上從容鎮定,內裏實是心急如焚,哪裏有心思與他談古,忙接著劉延慶的話頭說道:“賢弟說得極是,只是,倘若何灌擋不住韓寶,他這禍水西引之計,便免不了要將韓寶引到這鼓城來!”

聽話知音,劉延慶本就是個聰明伶俐的人物,況且他自己也是厭戰之心甚盛,與王瞻交談一日,早已知道王瞻心裏的小九九,此時王瞻一開口,他便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但劉延慶終究是死裏逃生的人,他與王瞻到底不同,王瞻是畏懼遼人,而他到底是從深州圍城活下來的人,心中有的只是厭倦而已,因此他比王瞻也要清醒許多,他靜靜的看了王瞻一會,方淡然說道:“哥哥,莫要犯了糊塗!”

王瞻一時卻沒聽懂,只是呆呆地望著劉延慶。

劉延慶又輕聲說道:“何灌算不得什麽,但他背後的唐康卻是哥哥惹不起的。劉法不算什麽,可慕容大總管卻也是哥哥惹不起的。”

“這我自然明白。”王瞻會意過來,點點頭,“故此才左右為難。還要請賢弟想個兩全之策!”

一日之前,劉延慶便已知王瞻必有此一問,他一心欲報答王瞻,倒也殫精竭智,替王瞻想了一個應對之法,但他成竹在胸,卻仍是故意沉吟了一會,方才緩緩說道:“哥哥若要兩全,倒也不難。”

王瞻聽說可以兩全,頓時大喜,連忙問道:“賢弟有何妙計?”

劉延慶卻不馬上回答,反問道:“弟昨日聽哥哥言道,那劉法、任剛中,皆是貪功好勇之徒?”

“不錯。”王瞻憤然點頭,“只是這與賢弟的妙計,又有何關系?”

劉延慶笑道:“弟這個計策,卻正要借助劉、任二人之力!”

“你是說?”

“哥哥欲要轉禍為福,坐在鼓城,絕非上策。愚弟之計,便要是主動出擊!”

他話未說完,便聽王瞻一聲驚叫,“這……這如何使得?”

劉延慶連忙安撫道:“哥哥莫急。天下之事,往往是似安實危,似危實安。”王瞻半信半疑的望著劉延慶,聽他繼續說道:“唐康、李浩將何灌派到束鹿來,依弟看來,那也是狗急跳墻。弟在汴京,便聽說那唐康有個渾號叫二閻羅,因他做事狠絕,故有此稱。他既是石丞相的義弟,與慕容大總管亦是親戚,故此,弟料他雖然一面先斬後奏,將遼軍引向祁州、真定,一面卻一定也會做足表面文章,遣使真定,請慕容大總管發兵相助。而慕容總管素有寬厚之名,多半不會與唐康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