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 第三節(第4/5頁)

“假議和”的說法是不可思議的,趙煦無法理解如果石越他們有這樣的想法,怎麽會不稟報與他知道。但這個想法,卻又似生了根的,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議和不是什麽奇怪的事,倘若能夠通過和議達成目的,便最好不要采取戰爭的方式,這原也是理所當然的。當年太祖皇帝想要收復幽薊諸州之時,不也是設想先通過交涉贖買的方式,要契丹不肯答應,才訴諸武力麽?“兵兇戰危”不是說著玩的。趙煦自小受的教育,也是“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每個人都會告訴他,不管擁有多麽強大的軍隊與武力,也不可能保證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遠的不說,對西南夷的戰爭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因此,趙煦也從不曾懷疑過他的宰執大臣們是可能將議和當成一個選項的。

直到仁多保忠提出石越是“假議和”之後。雖然當時他覺得是不太可能之事,但事後再想想,卻總覺得莫名的蹊蹺。

因為心裏一直縈繞著這樣的想法,下午的時候,禦前會議向他報告石越請求在議和條款上做出重大讓步,不再要求遼人歸還擄獲的財物,趙煦竟然也沒有感到十分憤怒,更沒有堅定的反對。

趙煦的異常表現,被視為皇帝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讓一些人松了一口氣,又讓另一些人開始緊張。但趙煦卻渾然不覺,只是一直思忖著“假議和”的事。到傍晚時分,他又讓人去喚來陳元鳳,在便殿接見,詢問他的看法。

然而,陳元鳳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臣以為此亦大有可能!”

“既是如此,那為何要瞞著朕?”他不解的追問。

“恐陛下年幼泄機也!”

陳元鳳直截了斷的回答,便如一根刺針,狠狠的紮在了趙煦敏感的自尊心上。但也讓他立時明白了這可能就是真相。他年輕的臉頓時漲得通紅,身子氣得一直發抖,卻半晌說不出話來。

而陳元鳳卻始終垂著頭,仿佛全然沒有感覺到皇帝的怒火,反倒是自顧自的發著議論:“此亦無足怪。本朝自熙寧以來,朝野儒者所宗,其大者不過道學、新學、石學、蜀學,而這四派,名則紛爭,實則同一,最後不過歸為兩個字——‘宗孟’!漢唐之儒,都是宗荀子;本朝之儒,都是崇孟子,此即本朝與漢唐之大不同處。這亦是儒者最大的區別。宗荀子者,必然崇君,重君權;崇孟子者,便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陛下雖然是天下至尊,但是在本朝那些儒者看來,卻到底還要排在祖宗社稷之後。此輩自相標榜,自以為為了黎民百姓、祖宗社稷,‘尊君’二字,竟可以不講,至於觸怒至尊,無君無父,更是引以為榮。這便是熙寧、紹聖以來儒者的風氣!似韓維、範純仁、韓忠彥輩,皆是本朝忠厚醇儒、老成可信之人,然此風所及,此輩竟皆為一幹邪說所惑,明明是跋扈欺君,他卻當成忠君愛國。開口祖宗之法,閉口社稷為重,可曾有一人將陛下放在心上?恕臣大膽,這等事情,若在漢唐,便是權臣亂政,雖三公亦可誅之。”

“可在本朝,朕卻只好忍了。對麽?!”趙煦尖聲譏刺道,陳元鳳的這一番話,譬如火上澆油,然而卻也句句皆是實話,趙煦氣得手足冰涼,心裏面卻也清楚,他的的確確做不了什麽。他或許可以用欺君跋扈的罪名來處分他的宰相們,但那只是成全他們的令譽,讓他們在國史上面濃章重彩,然後,他還只能換上一群一模一樣的宰相。這種事情,是不分新黨舊黨石黨的,將呂惠卿、章惇召回來,又能好多少?除非他找幾個三旨相公一樣的人物來做宰相。

而且,從現實來說,陳元鳳口中“宗荀”的漢代,如漢宣帝那樣的令主,也奈何不了霍光。他父皇留給他的幾個遺詔輔政大臣,更不是他輕易動得了的。這個時候,趙煦不由得有點怨恨起他一直尊重的父皇來。大宋朝本無這樣的家法,他卻偏偏要多此一舉,給他留下幾個偌大的麻煩。

“以卿所知,本朝可有崇苟卿的儒者?”

“恐怕沒有,便有,亦籍籍無名。”陳元鳳淡然回道,一點也不理會皇帝口中的諷刺之意,又說道:“世風難易,陛下要振綱紀、尊君權,臣以為,不必遠法漢唐,只需學先帝便可。先帝之時,儒者亦講宗孟,然何人敢不尊君?”

趙煦是最愛聽人說他父皇的好話的,陳元鳳這話,卻是說到他心坎裏去了,他立時便斂容相問:“這卻又是為何?”

“蓋以先帝英武,而勇於有為,不煩改作,故大臣皆憚之。”

“卿所言極是。”趙煦連連點頭,“只是如今之事,又當如何?難不成朕也跟著裝糊塗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