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 第二節

雖然唐康對議和頗有腹誹,以至於韓拖古烈一行途經冀州之時,竟托病不見。但命運卻仿佛在故意捉弄唐康,韓拖古烈前腳剛走,從大名府又傳來命令,與遼人的秘密接觸,正式搬上了台面,兩國使節談判的地點,便定在武邑縣。韓拖古烈是要前往汴京對高太後進行禮儀上的祭奠,並向宋朝皇帝呈上國書,遼人顯然有點等不及,要求同時在冀州或者永靜軍對和議的條款進行交涉。而石越竟也爽快答應。遼國派來的談判使者是耶律昭遠為首的三人,而宋朝這方面,因唐康有出使遼國的經驗,宣台選中的使者,便是唐康與吳從龍。

唐康心裏面雖然老大不樂意,卻又不敢抗命,只好硬著頭皮前往武邑。本欲以等待吳從龍為名在武邑多拖延幾日,以待朝中生變——這在唐康看來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但沒想到吳從龍對這差遣十分賣命,竟是晝夜兼程趕來,還帶來了宣台想要的和議條款。

在看到石越想要得到的條件之後,唐康幾乎是目瞪口呆,若說此前對石越同意與遼人議和還有些許懷疑的話,此刻也是蕩然無存。在唐康看來,石越提出來的條件,遼人實在沒有理由不答應的。議和肯定能夠成功,難怪吳從龍如此高興與賣力——按宋朝的慣例,他辦成這等重要差遣,回朝之後,必定高升。這等於是將一件天大的富貴送到他手上,他如何能不喜出望外?

然而唐康對這樁“富貴”卻是沒什麽興致,若非是石越的親筆劄子,他多半會托病拒絕,來個眼不見心不煩。只要想到石越要求的條件——遼國退兵並歸還一切被擄百姓財物,罷免耶律信,兩國重申熙寧年間之誓書,永為兄弟之國,並互遣皇子為一名為質——唐康心裏面便平生滿腹的怨氣。

因此,當唐康與吳從龍在武邑見著渡河而來的耶律昭遠之時,他心裏面想的盡是戰事結束之後,便要辭官去國,到南海諸國去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讓唐康無論如何都意料不到的是,看起來幾乎是可以一拍即合的兩國議和之事,在頭一日,卻是當場便鬧了個不歡而散。

如此結局,吳從龍固然有些呆若木雞,仿若被人從頭到腳淋了一盆冰水;而唐康也是不知道該憤怒還是該暗喜。

遼人不僅完全無法接受石越那在唐康看來幾乎是委曲求全的開價,而且還開出了一份讓唐康覺得簡直是荒謬之極的要價——遼國要求宋朝放棄對高麗的宗主權、並“贈送”遼主黃金五萬兩、白銀五十萬兩、緡錢二百萬緡、精絹兩百萬匹——比起之前唐康曾風聞的要價,更高出了一百萬緡錢。

唐康讀過文書,當時便拂然大怒,將文書擲還耶律昭遠,轉身就走。而那邊三個使節,除了耶律昭遠外,另外兩人看過宋朝要求的條款,同樣都是滿臉怒容,並出言不善——為著談判的需要,唐康與吳從龍商議之後,交給耶律昭遠的條款,除石越的要求之外,又加了好些條,諸如:遼國賠償宋朝損失計黃金一萬兩、白銀一百萬兩,許以馬匹牛羊折價償付;沿界河以北五十裏不得駐軍耕種放牧漁獵;遼國放棄對高麗之宗主權;割讓遼國占領之河套地區予宋朝……在唐康看來,這都已經是讓遼人占了極大的便宜。然而在遼國的使者眼中,這卻無異於羞辱。

若非吳從龍與耶律昭遠從中竭力轉寰,和議幾乎就此夭折。

最終,雙方的初次正式交涉,由吳從龍與耶律昭遠做主,雙方勉強達成一致,各自回去酌情讓步,次日再議。

然而第二天的談判,結果也好不到哪裏去。

遼國做出讓步,願意重新接受熙寧之盟,互遣皇子為質,並將“贈送”遼主的錢帛削減一百萬緡。但其余諸條,一條也不肯答應。吳從龍則和唐康商議之後,不再要求遼國放棄對高麗之宗主權,同意將遼國的賠償削減五十萬兩。

雙方分歧之大,看起來根本無法彌合。

只是因為吳從龍與耶律昭遠仍然在竭盡全力的努力,這談判才勉強維持了下去。

但從第三日起,唐康便幹脆不直接參預談判了。而遼國那邊的情況看起來也好不到哪裏去,也是從這天開始,便只有耶律昭遠一個人過來,與吳從龍交涉。唐康知道,對於吳從龍來說,是戰是和都是無所謂的,就算他心裏有什麽主張,那也是次要的。他此時大概也已經漸漸熄了做“和議功臣”的心思,只是能夠參與甚至主持對遼國的談判,這對於吳從龍來說,依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即使和談不成,若他表現突出,日後仍是極重要的資歷。而耶律昭遠,唐康也早就認識,在遼國朝廷之中,他是主張與宋朝維持和平通好的文官階層的代表之一。僅以談判的這兩個人來說,他們都是抱著想要達成和議的期望的。只是,僅僅靠著談判者的誠意,是無法拉攏宋遼兩國之間的巨大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