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 第五節(第4/9頁)

韓寶的意圖雖然清楚,但王厚也沒有更多的辦法。他若事先加強慕容謙的右翼,那其他的地方就一定會削弱,韓寶就可能隨之改變主攻的方向。這是臨陣決戰,講究的是隨機應變,很難事先準備得面面俱到的——所謂的面面俱到,就等於處處皆破綻,反而更加不利。因此對於布陣的大將來說,關鍵不在於大陣某一處的薄弱,而在於知己知彼,從而掌握那個度,要薄弱到恰到好處。只是這個“度”,便完全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絕大多數人最後都不免於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以王厚的能力來說,若放在周秦以來的名將中,他大概是排不上號的。即便勉強排得上號,他也絕對不是那種以巧妙運用兵力而出名的類型。遠的不說,這方面他的能力,只怕還在對面的韓寶之下。

但他的長處,卻在頗有自知之明。而他的籌碼,又實在比韓寶多太多。

橫山步卒打不贏當然不要緊,但若一戰而潰,那他王厚從此就真要如宋襄公一般貽笑萬年了。只是這種事卻不可能發生,因為如王厚這樣的將領,也許永遠都打不出李靖、侯君集一樣的經典戰例,但同樣的,他們永遠也不會如宋襄公、苻堅們一樣,成為後世的笑柄。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當這七千橫山步卒開始沖鋒的同時,姚雄亦率四千蕃騎撲向遼軍側翼。

從一開始,王厚打的,便是拿橫山蕃軍步騎一萬一千人打前陣的主意。

只不過,區區四千蕃騎的進攻,又如何會有七千步卒向騎兵的沖鋒來得讓人震撼?尤其是在宋軍中!這個時候,每個人聚精會神關注的,都是那七千步卒的命運。

對於遼軍來說,蕭垠並非沒有注意到這四千宋騎,在中軍指揮的韓寶肯定也早已注意到了。

但整個戰場上,宋軍兵力占優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蕭垠不可能指望從韓寶那兒得到援軍——他所處的位置雖然至關重要,卻也只是戰場的局部,倘若韓寶便為此臨時增加兵力,不僅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還會讓遼軍的局面更加被動。

而蕭垠心裏是知道自己這五千人馬的使命的。

即便不能取勝,也要用這五千人的生命,去削弱宋軍的右翼,為全軍贏得一個翻盤的機會。這些話,韓寶沒有說出來,但他心裏十分清楚。對於蕭垠來說,能追隨韓寶這樣的主帥,他願意一死以報韓寶。一切毋須多言。

因此,他只能先不去管那四千宋騎,而寄希望於用一次沖鋒擊垮面前的南朝步軍,他們看起來陣形散亂,完全經不起一擊之威,然後再去對付那四千騎兵。

但是,這些南朝步卒的沖鋒,的的確確將蕭垠都嚇了一跳。

而第一次沖鋒,雖然給宋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卻完全沒能擊垮他們,看起來反而讓那些蠻子更加瘋狂。

有幾分狼狽的蕭垠被迫分出了近一半的兵力去攔截姚雄的四千蕃騎,以防受到宋軍的側擊——而他麾下的遼軍,統共也不足五千騎。

如此一來,七千橫山步卒的當面之敵,實已不過兩千數百騎。

盡管如此,卻仍然很難說哪一方更有優勢。

縱然有三倍兵力,不能結陣而戰的步兵,依舊未必能戰勝騎兵。更何況,遼軍也到了非破釜沉舟不能殺出一出生路的絕境,在絕望之下,他們同樣展現出了自己最可怕的一面。

交手之後,劉延慶很快便明白,他面前的敵人,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戰鬥技巧與實戰經驗,而且有著不遜於宋軍的絕死的勇氣,惟一的弱點,便是此前他們明顯不是屬於同一支軍隊,配合生疏,因此,雖然他們懂得要十余人、數十人的聚集起來反復沖殺,可這兩千數百余騎,卻終究不能形成一種力量,在遼軍分兵之後,他們便完全陷入了與橫山蕃軍的混戰當中。

而在劉延慶四周,那此橫山步卒看起來全都進入了一種狂熱的狀態。仿佛從敵人的頸部、胸膛激噴出來的熱血,能加劇他們的興奮,盡管己方死傷累累,但從他們的眼中,看不到一絲懼意。

砍倒一個遼人,轉瞬之間,便被另一個遼人殺死。

余下的人卻仍然在繼續戰鬥,他們將長弓與箭筒扔在地上,手中緊握著刀斧劍鐧,大吼著沖向那些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遼兵。他們的戰術十分簡單,一個人吸引遼兵的注意,另外一個或者兩個人趁機殺傷遼人的戰馬,並非每次都能成功,即便成功吸引遼兵注意力的那名步卒往往也難以全身而退。每擊倒一名遼兵,都有兩到三名橫山步卒戰死或重傷。

地面,殘雪和著鮮血,被人馬踐踏成泥,泥漿都成殷紅。

在戰場的另一處。

仁多觀明與田宗鎧各騎大馬,一人一杆長槍,正被五個遼兵圍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