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 第五節(第2/9頁)

身邊的戰鬥還在繼續,即使以劉延慶的經歷,這場戰鬥,也堪稱血腥。

以步卒與騎兵對攻,便如河水沖擊海潮,二者的沖擊力,實不可同日而語。但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橫山步卒看似不自量力之舉,竟生生抵住了遼軍的第一波沖鋒,沒有在遼軍騎兵的第一波沖鋒下,便告崩潰。

未能在第一次沖鋒擊垮橫山步卒的遼軍,卻不得不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宋軍中軍大陣中,王厚眯著眼睛觀察著右翼的這場戰鬥,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滿意之色。

這些橫山步卒沒有令他失望。

大概除了慕容謙,沒有人會料到他竟然會令這七千橫山步卒主攻,與遼人的騎兵野戰。而這七千裝備簡陋得可稱為寒磣的橫山步卒,竟然能頂住五千遼騎的沖鋒。

這種事情,雖然心中早已料到這些蕃兵能做到這個地步,但當它真的發生在眼前,即使是王厚自己,也依然覺得震驚。

能做到這一點,與橫山步卒的主動沖鋒,自是不無關系的。遼軍左軍的那個大將,應該是個經驗豐富的宿將,所以,他一早算定,大約五百步外開始沖鋒,接觸到宋軍之時,戰馬正好能接近巔峰狀態,那時候飛馳起來的戰馬,正好能將其沖擊力發揮到極致。但他卻怎麽也不曾想到,這七千步卒,居然發起了反沖鋒,如此一來,當兩軍接刃之時,遼軍的戰馬,反而未能完全跑將起來——這反向沖鋒,看似兇險,但倘若已決意野戰的話,反倒是最上之策。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說得輕巧。

大宋的步軍不知道有多少支,精銳之師也不在少數,但除了慕容謙的橫山步卒,不會有第二支步軍會做到這個程度。

因為,從某些萬面來說,這些橫山步卒並非不想陣戰,而根本是沒有條件陣戰。這是對面的遼軍將領怎麽也想不到的!不僅遼人想不到,大概就算在大宋這邊,對大部分將領來說也,是十分意外吧?

王厚遠遠瞥了一眼西邊右軍大陣中慕容謙的將旗,心裏亦不由慨嘆了一聲,大宋的眾多將領中,若說有人能令他佩服,也就只有這個慕容謙了吧?

橫山蕃軍的事,旁人或者不知道,但王厚是很清楚的。

想當年,王厚還曾經竭力反對創建此軍。

因為與大宋朝其他的蕃軍不同,這橫山羌人,原本是為大宋死敵西夏人效力的,一直到熙寧年間,先是種諤用兵,其後便是當今右丞相、宣帥石越,費盡心機,恩威並施,對其進行拉攏,但饒是如此,也是直至西夏被攻滅,被迫西遷之後,這些橫山羌人,才終於為大宋所用。也因為這個原因,由慕容謙組建的橫山蕃軍,雖然在外人眼裏也是“西軍”,可在西軍之內,卻是一個異端,正經西軍對之都是頗為排斥,包括王厚在內,當年不少西軍將領都反對組建這只軍隊,除了過去的宿怨外,最光明正大的理由便是擔憂重蹈唐朝覆轍——大宋一直以唐之衰落、滅亡為鑒,對於軍隊必須以漢人為主這一點,是十分警惕的。而且,一般來說,組建蕃軍,無非是想借助蕃人的騎兵,而橫山蕃軍中居然有步軍的編制,且兵額不少,更是頗致爭議。

但朝廷最後仍然排除眾議,創建此軍,這其中原因,旁人不知,但當年密院卻是曾經下過劄子,專門給王厚等西軍高級將領解釋過的。

劄子裏說得清楚,朝廷組建這支橫山蕃軍,目的並非是想要借助橫山羌人的武力——此軍草創之時,西夏已經西遷,大宋在陜西的兵力,無論對內對外,皆足敷使用,況且紹聖以來,司馬君實相公在世時,大宋一直都在執行戰略收縮之策,在這般環境下,還保有這支軍隊,原因其實很簡單,和朝廷維持某些廂軍是一個理由——朝廷不過是擔心一些橫山羌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營生,惹事生非,故此才創立此軍,將其中桀驁之輩,統統養起來。蕃軍兵俸極少,一切兵甲攻守戰具,皆可從簡,於朝廷來說,每年所費有限,但這點兵俸,在當地卻足以令橫山羌人中的桀驁難制之輩養家糊口,不至於反對朝廷,而其他羌人縱偶有不軌之心,部族中的勇士大多從軍,想要造反,也無能力。總而言之,便是軍隊,或者是可能構成軍隊的那些人,由朝廷控制,總比由各部族自己控制來得放心。

甚至可以說,對於因為這個理由而創建、維持至今的橫山蕃軍,政事堂一直比樞密院更加熱心。若是按樞密院最初的想法,大概是連最廉價的紙甲都不打算給他們配置的——大宋朝隨便一個邊境州的鄉兵,都有數萬副紙甲!最後還是慕容謙求爺爺告奶奶,才勉強讓朝廷同意給他們配上了皮甲與紙甲,還全是教閱廂軍淘汰的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