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潯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三條攻擊線(第3/5頁)

兩個人拿出的第一個方案前面已經說過了:主力沿平漢線南下,另一部沿長江西進,從北面和東面分兩路直取武漢。計劃報到作戰課長稻田正純那裏後,被否決了。稻田認為華北的“治安”成問題,抽不出更多的兵力走平漢線。稻田也許犯了一個錯誤,井本和今岡的計劃雖然冒險,而一旦克服阻力,卻具有致命一擊的效果。稻田不同意也沒辦法,倆大尉只好繼續思考。

他們在屋子裏又關了幾天,然後拿出一個新方案:

主力沿淮河西進,走大別山北麓,占領信陽後再轉平漢線南下;輔助進攻部隊的路線不變,依舊沿長江西進。

這個計劃被稻田看好,上報到作戰部長橋本群和參謀次長多田駿那裏。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這時候,花園口決堤了,黃河東流去,直接導致淮河水大漲,於是該方案又懸空了,主要是後方補給有大麻煩。於是倆大尉掉頭又回了作戰課的小黑屋,最後拿出第三稿:幹脆不再以華北方面軍第2軍為主力,雖然他們仍將走大別山北麓的路線,但只能作為輔助部隊了;主攻方向改為沿長江兩岸推進,由華中派遣軍擔綱。長江北岸的日軍直取漢口,南岸的日軍進行大迂回,並切斷漢粵鐵路,包抄中國軍隊。

稻田正純簽字。

橋本群簽字。

多田駿簽字。

閑院宮載仁親王簽字。

大本營簽字,隨即發往中國前線。

順長江主攻武漢對日軍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夏秋時節江水大漲,大型艦船可逆流而上,協同陸軍作戰,加上空軍,完全是三位一體的火力網。弊端是在皖、鄂、贛三省湖網和山地密集,天氣炎熱,傳染病容易流行,加上陰雨和濃霧,都將困擾日軍的推進速度。東京實際上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將作戰時間定為1938年入秋後。

但是,就在這時候,本間雅晴的情報部門又提供了一條消息:至少在1938年夏天,蘇聯是不會參戰的。

這個消息對日本來說很重要。

因為在當時的局勢下,按東京的判斷,蘇聯是隨時會對日開戰的,於是又把攻略武漢的時間提前到了夏天。

1938年6月1日,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在南京轉發了東京大本營要求攻占安慶的命令,叫稻葉四郎的第6師團在合肥集結,然後立即向安慶轉進;同時,波田支隊在海軍第3艦隊第11戰隊艦船護送下,由水路逆長江而上,目標也直指安慶!

武漢會戰的大幕,就此緩緩拉開。

第6師團無需多講,只說波田支隊——武漢會戰前期的“明星”。

日軍的支隊,是一次戰役中的臨時性編制,往往從一個師團裏抽出一個旅團或聯隊,以此為基幹,輔以炮兵等其他部隊,形成一個在結構上形同於師團的獨立作戰單位。戰役結束後,支隊裏的各部隊回歸原建制。支隊由旅團長或聯隊長率領,支隊以部隊長的姓氏命名。比如,打南京時,第9師團在橫渡太湖時,編成秋山支隊;沿江進攻的第13師團,編成山田支隊;在打魯南時,第5師團編成坂本支隊,第10師團編成瀨谷支隊,如此等等。

波田支隊的支隊長是波田重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8期,廣島縣人),所率部隊是來自台灣的守備隊(混成旅)。打上海時他們就露過面,由重藤千秋率領。當時,日本有登陸廣東的作戰計劃,所以把重藤支隊拉出上海,但後來廣東作戰計劃取消,他們就順路回台灣休整。養了半年多,到1938年2月22日又拉了出來,被編入畑俊六的華中派遣軍。

波田支隊由兩個步兵聯隊(駐台灣步兵第1聯隊、第2聯隊,聯隊長分別為佐藤要和高橋良)和一個山炮兵聯隊(聯隊長中島要吉)組成。他們6月7日由鎮江上船,3天後集結在蕪湖。當日夜,波田重一下達奔襲安慶的命令。

6月11日,波田重一在距安慶20公裏外的水域眺望古城。

12日淩晨3點,一聲令下,波田支隊主力和3個中隊的海軍陸戰隊於長江北岸登陸,直撲安慶。

自清初安徽建省,直到民國時代,安慶一直是省會。它位於皖西南的長江北岸,在南京和武漢兩大城市之間,南靠江西九江,北臨湖北黃梅。因在軍事地理上極為重要,有“萬裏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說法。太平天國後期,這裏曾爆發激烈的安慶爭奪戰,曾國藩拼盡全力攻下安慶,並以此為基地,最終攻克南京。曾國藩在安慶設立軍械所,制造出國產第一支步槍。

在淞滬戰場,川軍楊森打得不錯。撤出後,他率第27集團軍在安慶一帶布防。6月初,日軍攻占臨近的巢縣,楊森命令第133師反攻。

前鋒是第794團團長李介立(四川講武堂,四川犍為人)。他率軍開至巢縣時,立即偵察敵情,一當地居民冒死報告,說巢縣內有數百名日軍。而且,還提供了一條重要消息:巢縣南城城墻上被炸開了一個洞,當時日軍就是從那裏攻進城的,洞很大,士兵彎著腰即可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