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繼續抗戰(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煙再起

武漢會戰結束後,中國的抗戰進入戰略相持的階段。

說到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是場不義之戰;對中國來說,則是一場反抗暴日殘酷侵略的正義的戰爭。這就決定了戰爭最後的結果。但是,就眼下的形勢來講,又是敵強我弱,於是更印證了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那句話:這決然是長期的戰鬥,而非一次慷慨的赴難。

只說1938年初冬,開完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蔣介石飛離衡山,前往桂林視察,直到12月8日,才從桂林轉飛重慶,正式開始陪都生涯。

蔣介石當天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下榻。

行營位置在重慶城南儲奇門附近(此後,蔣介石在重慶的活動地點,還有位於曾家巖德安裏101號的“堯廬”以及西郊歌樂山的“林園”)。轉天,在護衛下,蔣介石和宋美齡坐渡輪在長江南岸海棠溪碼頭登陸,乘車轉轎上到黃山別墅。

黃山別墅位於與重慶隔江相望的蒼山之上。

這座山屬於真武山系,但由於頂上有黃姓富商的私人別墅,後來就俗稱黃山了。山雖然不是太高,但谷幽峰秀,林木蔥郁,霧氣繚繞,地形復雜。別墅位置更是隱蔽,空襲日機不易發現。為保險起見,在蔣介石起居辦公的雲岫樓附近開鑿了防空洞,以備不時之需。

別墅由雲岫樓、草亭、松廳、蓮青樓等寓所組成,蔣介石的起居辦公地點是雲岫樓。這是座臨峰而建的三層木質小樓,四周花樹蔽日。進入雲岫樓,一層是客廳、會議室和耳房,二層是臥室(蔣睡左邊第一間)和辦公室,三層是個小小的閣樓——從這裏,可以眺望重慶和長江的景色。

蔣介石登上閣樓,極目遠望,巴蜀山川有寥廓之勢。想到自己從南京輾轉武漢,又從武漢移駐重慶,這個寧波人不禁想傷感一下,但隨即便沒有心情了,因為當年那個刺殺攝政王的少年出走了。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以外出給學生訓話為名,帶著追隨者以及他那個神奇老婆悄悄離開重慶,赴昆明與龍雲小晤後潛行至越南河內。龍雲在汪離開昆明後致電蔣介石,後者聽完大驚(當時他正在西安給江北戰區的將領開會)。在當天的日記中,蔣這樣寫道:“不料精衛之糊塗卑劣乃至於此,誠無可救藥矣。”

沒幾天,1938年12月29日,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汪精衛回應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聲明,表示願意在“中日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的基礎上與日本談判。一周前,東京的首相近衛在得知汪精衛出走後,發表了建立“東亞新秩序”的第三次聲明,這份誘降聲明的內容包括:中國放棄抗日政策,承認偽滿洲國,經濟提攜,共同防共,允許日軍保留部分部隊在華北地區如內蒙古一帶駐屯。

“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這是海外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提議。這份提議在國民參政會上曾被汪精衛朗讀。

現在,汪精衛卻選擇了與之相反的道路,一條萬劫不復的附逆之路。雖然他打的是拯救國家的旗號,但漢奸就是漢奸。在這個問題上,沒什麽可爭辯的。他縱然有千百理由,但唯獨不曾想:橫暴的入侵者還心安理得地踏在中國的土地上。在這個事實面前,一切的和談都是瓦全。

對汪的出走和應和近衛聲明,最初蔣介石想低調處理,因為這關涉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聲譽。但在1939年元旦舉行的特別會議上,國民黨元老林森、張繼、居正、吳稚暉等都憤然主張嚴懲汪精衛。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議:“此事關系國家存亡,不能因維護一個人,置黨紀國法於不顧,汪兆銘(即汪精衛)應予嚴厲處分,否則將無以對因抗戰而犧牲之同志與軍民。”最後,大會以高票通過決議,開除汪黨籍,撤銷其國民黨副總裁、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國防最高委員會副主席及國民參政會議長等職務。

關於汪精衛出走的具體的前因後果與一路上的經歷,在這裏沒太多必要提及,而只想說一句:汪出走除政治主張跟蔣介石不同外,還有一個原因,即離開蔣而後快。因為孫中山去世後,作為國民黨元老,汪本人從沒有實權在握的時候,在黨內鬥爭中連續被蔣擊敗,這種挫折感叫他對蔣有一種復雜的態度。

正如前面說的,作為國民黨內二號人物,汪精衛一旦倒向日本人,無論對國民黨還是對國民政府的聲譽都是沉重打擊。所以盡管汪應和了近衛聲明,蔣介石還是通過各種辦法聯絡汪,又派跟汪關系密切的要員進行勸說,仍舊希望他能夠回心轉意,並帶話給汪:如不想回重慶,去歐洲考察也行。

只是天要下雨這件事,是沒人擋得住的。汪精衛拒絕了重慶方向伸過來的手。

汪精衛出走一事為國人所知後,延安中共方面對汪的行徑進行了嚴厲批判。那些貌似與蔣同床異夢的地方實力派,也都紛紛通電擁護重慶而斥責汪。此外,從國內大眾到海外華僑,也無不抨擊汪的所做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