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繼續抗戰(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煙再起(第2/10頁)

一下子,蔣介石的威望獲得空前提高。這個結果叫蔣有點意外。

這個狀況汪精衛也沒想到。汪曾認為,他拉起“和平大旗”後,跟蔣介石有隔閡的龍雲、劉文輝等西南地方實力派會響應他;粵系的張發奎、薛嶽也有可能被他爭取。但汪精衛不明白的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但凡有良知的中國人,誰能且誰敢僅因前事或派系恩怨就越此雷池?!這時候,正趕上東京更換首相,新內閣態度未知。一時間,汪精衛進退維谷。

1939年早春,軍統河內刺汪事件突然爆發。對這個事件,解讀歷來是多樣的。

一種看法是,蔣介石並沒給軍統下達刺汪的命令,行動是戴笠自己策劃的。汪險些喪命後,蔣來信慰問,說自己並不知情(汪當然大罵蔣裝好人)。

另一種看法是,刺汪令當然是蔣介石下達的,但不殺死汪(汪的下屬曾仲鳴做了替死鬼)也是故意的。因為如汪不死,投奔日本人後,他就是民眾眼裏中國最大的漢奸,這樣一對比,蔣形象也就更為高大,地位也就更為穩固。

第三種看法是,蔣介石叫軍統刺汪,但莫名其妙地失手了。

第一種和第三種可能性最大,第二種來自旁觀者的合理想象。第一種和第三種相比較,歷史真相最有可能是還是中規中矩的後一種。

河內刺殺事件後,汪精衛是鐵定了心一去不回頭,而蔣介石下令刺汪,也意味著他放棄了把汪拉回的努力。在此之前,蔣介石宣布設立成都行轅、西昌行轅,向外界表示繼續做抗戰持久之計。

再說東京那邊。

對蔣汪決裂這件事,日本人當然樂見其成。不過,近衛內閣還來不及繼續應對這個突發的事件就於1939年1月總辭職了,原因之一是重慶對新的近衛聲明仍不予理睬。

近衛推薦樞密院院長平沼騏一郎重組內閣。

在日本司法界,平沼具有相當的地位,只是應對時局的本領還差點兒。不過,平沼也不必慚愧,因為戰爭期間歷任的日本首相誰也不比誰強多少,上台後的他們很少真正去想這個國家的未來,唯一的活計就是推著軍國的戰車往前走,什麽時候把它推下懸崖什麽時候完事,什麽時候把它推得撞到南墻什麽時候齊活。

對平沼來說,上台後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汪精衛事件,二是要不要跟德國結盟。

讓躲在河內的汪精衛尷尬的是:日本新首相似乎對他的“和平運動”不怎麽感興趣。平沼的理由是汪實力不足,對日本來說利用價值不大,這是平沼上台後汪遲遲滯留河內的原因之一。用汪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孤獨的正月”。

但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日本軍方裏這些“中國通”的觀點與平沼正好相反,認為汪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在他們的策動下,平沼態度最終有所轉變。在雙方接洽後,汪一行人先前往上海,再去到東京,最後在南京成立偽政權,徹底走上附逆的不歸路。

平沼內閣的陸軍大臣是留任的板垣征四郎。板垣的副手也就是陸軍省次官,已不再是以關東軍參謀長身份進入陸軍中央的東條英機了,而是後來出任第3師團長的山脅正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8期,高知縣人)。近衛內閣時,東條在一次懇談會上狂妄地叫囂同時跟中國、蘇聯、美國、英國開戰,導致東京的激進派也覺得他太不像話,最終迫於壓力,辭職當陸軍航空總監去了。

板垣想跟德國結盟。

可海軍反對。外務省站隊時,排在海軍後面。平沼出任首相的幾個月裏,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兩派的爭吵中度過的:跟德國結盟,不跟德國結盟;跟德國結盟,不跟德國結盟;跟德國結盟,不跟德國結盟;跟……

回到戰場。

進入1939年,侵華日軍高層人事已發生變化。

關東軍第3軍司令官山田乙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4期,長野縣人)接替畑俊六,當上華中派遣軍司令官;軍事參議官杉山元接替寺內壽一,成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駐華南的第21軍(後擴編為華南方面軍)司令官由第5師團長安藤利吉接任;師團長的位子則由陸軍省兵務局長今村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期,宮城縣人)坐定。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他們所統領的日本侵略軍,已經停止了戰略進攻的步伐。

戰略相持階段的這幾年,抗戰格局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日遊擊隊不斷發展壯大。在華北,太原會戰結束前,八路軍的主要任務是配合正面戰場上的國軍作戰;太原會戰之後,八路軍已成為華北最重要的抗日武裝,在敵後開展起獨立自主的遊擊戰,開辟了一片片抗日根據地。繼抗戰之初的平型關伏擊戰後,隨後幾年,八路軍在華北敵後又陸續進行了廣陽伏擊戰、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神頭嶺伏擊戰、齊會戰鬥、長樂村戰鬥、冀中反掃蕩戰、晉察冀邊區反掃蕩戰、魯南反掃蕩戰、晉西北反掃蕩戰、百團大戰等眾多戰役。新四軍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也向華東、華中敵後挺進,給以長江南北腹地的日軍各種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