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侖關(1939年11月~1940年2月) 筋疲力盡(第2/6頁)

12月27日,中國空軍六架戰機對駐守昆侖關的日軍進行了空襲。轉天,第5軍對界首高地再次發起攻擊。

這個高地,並非只有一個山包,而是數個互為掎角。中國軍隊幾乎所有的炮火都傾斜在這幾座山包上。

又激戰了一天。機槍的火舌穿過鄭庭笈團戰士的身軀。怎麽接近鬼子的堡壘、壕溝成為拿下界首高地的關鍵。鄭團長最後拿出的辦法是:入夜後,叫敢死隊匍匐逼近日軍堡壘、壕溝,混在屍體堆裏,忍一宿不動;天亮後,先發起炮擊;在炮擊結束後,再奮起做近距離的肉搏。這當然極其危險,因為稍有閃失,敢死隊員就會被自己的炮彈炸飛。

炮聲停止後,朝霞下的陣地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戰士拎著槍,一躍而起!兩個,三個……對面壕溝裏殘存的日軍目瞪口呆。

付出巨大代價後,第5軍終於全殲界首高地群以津田悅二郎為首的日軍。此時,山霧也已經轉紅。

中國的炮兵隨即變換陣地,猛擊昆侖關上的日軍,接下來將是最後的一次步兵攻擊。

昆侖關的日軍雖剛剛補充了十萬發子彈,但沒有炮彈,只能藏在掩體裏挨炸。雖然日本人在調兵遣將,但並沒拿出一個全線反擊的時間表,加上來援日軍紛紛被阻擊,導致苦撐的三木吉之助動了放棄昆侖關的念頭。跟另一個聯隊長坂田元一溝通,後者也同意放棄。12月30日日落時分,關上的松本總三郎下令埋了三門重炮後,帶著殘兵開始在中國軍隊的槍林彈雨下突圍。

1939年12月最後一天,邱清泉新編第22師鄧軍林第65團最先突入,把軍旗插在昆侖關上!

昆侖關下的戰壕,幾乎被屍體填滿,中國人,日本人。

整個戰役中,第5軍戰死官兵5683人。杜聿明看到昆侖關上的獵獵軍旗,他已疲倦至極。

大戰間歇,翻看繳獲的戰利品時,杜聿明發現一個名叫《皇風萬裏》的小冊子。

在這本口袋書中,日本人有一個記載:1937年冬,殘酷的南京戰,在城陷之際,兩名中國裝甲士兵,藏在一輛被擊毀的坦克裏,連連襲擊日軍……

杜聿明眉頭緊皺。

杜聿明想起1938年春,他的裝甲部隊在湘潭地區的東安縣收容整訓,有個第1連的戰士輾轉而來,稱自己與戰友在南京方山外郊孤軍奮戰,利用一輛被打壞而停滯路邊的坦克與日軍周旋,打死三四十名鬼子,最後他在夜色中僥幸突圍,戰友則犧牲在南京城下。

杜聿明的裝甲部隊在1937年的冬夜有著深深的悲愴。還記得前面講的一件事吧?

陷城之夜,裝甲部隊步兵炮教導隊第2營軍需官劉樹芃終於上了船,開船前,叫人下去炸毀岸邊的幾輛坦克和汽車,但兩個汽車兵和兩個坦克兵舍不得。僵持中,那四個人說他們不走了,拆了坦克上的武器,跟進城的鬼子再幹一場。隨後,幾個人下了船。後來,當劉樹芃跟杜聿明說這件事時,杜的眼淚頓時就流了下來。

至於在方山阻敵的坦克兵,講完自己的故事後,杜聿明沒特別在意,因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用一輛廢棄的坦克打死幾十個鬼子?這事兒聽上去有點懸。杜甚至認為那個士兵在謊報戰功。現在,看到日本人的記載後,他為之一震:那戰士,說得竟一點也不假!

杜聿明馬上叫來鄭洞國,叫他尋找該戰士。

令人難受的是,被分到榮譽第1師的那名士兵,已在兩天前戰死了。

新編第22師副師長廖耀湘(師長邱清泉車禍受傷,已被送到柳州治療)聽完裝甲士兵的故事,更是別有感觸,因為他同樣有在南京死裏逃生的經歷。

廖耀湘對身邊的一名部隊長說:“你我都是幸運的人,至今仍未馬革裹屍!”說罷,流下兩行渾濁的眼淚。

前路莫測、風雲詭譎的1940年,就這樣在昆侖關上到來了。

在東京,1940年1月,留著小分頭的平庸的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取代同樣平庸的阿部信行出任新首相。上任第一天,米內就拿到上一屆內閣留任的陸軍大臣畑俊六遞交的昆侖關戰報。

此時,後到的李延年第2軍一部接手關口守備。

昆侖關前的七塘、八塘、九塘還在激戰,在昆侖關和九塘間的441高地,仍在反復爭奪中。

第5軍奪取了昆侖關,也已喪失戰鬥能力。

完全接替第5軍作戰的是剛剛趕來的陳驥第66軍所轄的第159師和第160師,他們是參加過南京戰和正面突圍的廣東部隊。該軍現在隸屬於葉肇為總司令的第37集團軍。隨後第5軍全部撤至遷江休整。

對第5軍的表現,蔣介石沒表揚。

一句話,雖然昆侖關打下來了,但傷亡太大。這多多少少叫他失望。

日軍那邊,去龍州搶東西的及川旅團主力終於趕回南寧。今村鈞告訴及川,要想扭轉前方戰局,只有一個辦法,即由他親率一部,從四塘和五塘間繞到坂田聯隊正面的中國軍隊的背後。今村說現在當務之急是弄一張五萬分之一的桂南地圖,日軍手裏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跟實際地形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