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飛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精彩之春(第3/6頁)

李天霞微笑,說:“我不要你投錦江。”

胡景瑗心裏就有些溫暖。

李天霞說:“我要你提頭來見。”

胡團長愣了一下,一個立正,說:“是!把頭給師長!”

李天霞又一笑,隨即正顏,道:“誰要你的頭?我要你把鬼子的頭取來,快出發!”

胡景瑗帶著野戰補充團的戰士急速奔向華陽。

該部士兵雖來自補充團,但一個個生龍活虎,絲毫不亞於建制團裏的戰友。

日軍到來前,該團的先鋒排已搶占渡口旁的華陽峰陣地,隨即側擊重新南渡的日軍,扼住了渡口,使援軍不斷開往上高方向,為最後在上高地區對日軍進行反包圍立下大功。

上高一戰,李天霞第51師戰功最大,可攻可守,同時保持著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後來,羅卓英總結戰役得失時曾這樣說:“李天霞及余程萬師控制部隊,在華陽及下陂橋爭奪戰時,均以一小時十四五裏之行軍速度,在敵機轟炸下向任務邁進,結果均能爭取時間上之先機與空間上之有利事態,不但轉危為安,且能殲敵取勝。”對整個錦江南岸的戰鬥,羅卓英的評價則是:“每一接戰,均如摧枯拉朽,動輒演成局部殲滅戰。”所以,最後認定戰功時,羅卓英認為:“我錦江南岸的部隊,實居首功。”

對於池田來說,噩夢還沒結束。

池田帶著部隊費盡力氣,終於又渡回錦江南岸,但奪取華陽渡口不得,在李天霞和劉多荃兩部的夾擊下越打越沒信心,又開始收容士兵,準備再一次渡到江北,總之一句話,非要向第34師團靠攏。渡江時,被李天霞的追擊部隊擊沉15艘滿載士兵的船艇,將近300人葬身錦江。至此,日軍狼狽之相畢現,正像上面提到的那位戰地記者所言:“這是我們最快意的一次狩獵。”

3月24日,王耀武下令,叫李天霞率第51師渡到江北,向正面日軍的身後高安進擊,切斷其歸路。此時,王陵基派過來的另一個軍夏首勛第78軍已趕到上高以北,牽制住了退回安義的第33師團。上高方向,余程萬第57師和張靈甫第58師仍在與敵激戰。劉多荃第49軍也已經渡到江北,李覺第70軍和韓全樸第72軍都已靠近上高,大賀師團進入口袋已成定局。

為便於指揮,羅卓英命令第70軍第107師和第49軍第26師也歸王耀武指揮。

在電話裏,羅卓英問:“佐民,最後一擊,有無把握?”

王耀武說:“總司令放心,必取最大戰果!”

這些日子,在上高城外的軍部,每天王耀武合眼幾無超過4個小時,人已瘦了一圈,他知道這一戰對江西局勢意味著什麽,更知道對自己意味著什麽。於公於私,他都必須傾其全力。

中國軍隊開始收網。

日軍開打時,三路並進,采用的是“分進合擊”與“中央突破”相結合的戰術。第33師團打著打著提前脫離戰場後,第34師團右側背已暴露;池田旅團被李天霞打散後,其左側背亦已空虛,整個“分進合擊”的戰術已不復存在,而演化成孤軍深入的危險勢態。

即便如此,大賀茂仍無撤退的打算。

大賀跟櫻井德太郎商量後認為:無論後面和左右側背有多少中國軍,只要能擊破正面的第74軍核心陣地,然後再行反轉,周邊的中國軍仍會陷入崩潰。

就在這時候,繼李覺第70軍第107師到達上高不久,兄弟部隊唐伯寅第19師亦轉進而來,在途中順便襲擊了設在畢家地區的第34師團司令部和附近的日軍野戰醫院以及輜重部隊,斬獲頗豐。大賀驚魂未定,其下屬認為他要下令進行所謂反轉撤軍了,但事實是沒有。

當然,第34師團孤軍不退,也不排除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面子因素。

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勝多敗少,養成的習慣是任意攻擊中國軍隊,對側背相對不太重視。在上高,當大賀後來發現已經騎虎難下時,怕一旦撤退,丟了“皇軍的面子”,於是硬撐著,他們的局面終於不可收拾。

現在的情況是,第34師團如願以償攻到上高城下,但就是無法擊破當面的第74軍主力。與此同時,已經漸漸陷入第74、72、70、49的包圍。因為在3月24日午後,大賀茂得知李天霞的部隊出現在身後的高安,截斷了自己的退路。現在,他終於回過神來,明白了這一切:自己的一步步,都是跟著中國軍隊的節奏打的。於是,他連死的心都有了。可現在,不是他要不要死的問題,而是他的部隊能否活著逃出上高的問題,因為參謀長櫻井德太郎告訴他:“我們的戰術不靈了,師團已被完全包圍在東西15公裏、南北5公裏的狹小地帶。”

此時,武漢的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在幹什麽呢?

雖說他馬上就調到別的地方了,但調走前如果真的遭受一場大敗,覺得這臉還是丟不起,怎麽說第34師團也是他第11軍下面的部隊。所以,當得知第34師團陷入絕境時,他電令已退回安義的第33師團重新出發,去解救第34師團於危局,同時,派新任軍參謀長木下勇連夜飛往南昌指導作戰。